读完本文约需39分钟书友,你好。欢迎和我们一起“多读一本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经常有读者问我,说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感觉没啥前途,很焦虑想改变又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除了现在的工作还能做什么?还有很多年纪很小的朋友,也来问说,做啥都提不起兴趣,总被人说很丧,怎么才能对世界提起兴趣?一些已经在职场很多年的人,会反馈说,知道自己发展受限,是因为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但是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试了很多方法都改不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一定会给他们推荐这本书。因为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之所以会存在,会困住很多人,归根究底是因为这本书里提到的“思维里的墙”在捣乱。作者叫古典,这是真名哈。他的职业就是帮大家做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道路设计。他接触了很多来咨询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人之后,发现了“思维里的墙”这个始终影响、限制着我们,但又常常被忽视的力量的存在。那什么是“思维里的墙”呢其实就是一些低效的、错误的心智模式造成的扭曲认知。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智模式都不太一样。咱俩看同一本《红楼梦》,得出的理解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心智模式。不同的心智模型,首先会让我们在海量的信息流中注意到特定的信息。你可能注意到了宝玉黛玉的真挚爱情,我呢,注意到的却是贾府这个高门大户里的权谋宅斗。然后,不同的模型还会让我们对同样的信息做出不一样的解释。比如说,看到金钏被王夫人责骂后跳井,宝钗安慰王夫人,说金钏应该不是投井自杀,是在井边玩,不小心滑倒,才掉到井里了。有人会把宝钗的这番话理解为对长辈的贴心,也有人会把它理解为对丫头们生死的冷漠,对当家人王夫人的谄媚和心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特定的心智模型抓取信息,解释信息,然后搭建起内心的世界。可以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思维认知创造出来的投影,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以为那就是客观的世界。而所谓的“思维里的墙”,就是在搭建内心世界的过程中,产生的会禁锢我们想象力,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一些扭曲认知。正是因为这些墙只是主观的结论,并不是真正的客观事实,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完全可以通过升级心智模式拆掉这些墙。只是,我们需要首先觉察到这些错误认知的存在,然后意识到我们完全有另外的思维模型可以选择,最后行动起来,突破自身的认知边界。这就是拆掉“思维的墙”的原理。就像徐小平在序言中所说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才能打开梦想的窗,走出生命的困境。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下这本书。一为什么非要拆墙不可在讨论起点相似的同班同学,为什么会在毕业后几年内拉开差距的时候很多专家会强调:执行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确,没有很好的执行力,想法、计划再好也是枉然。就像孙正义说的,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但是执行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其实,执行力是由我们的心智模式,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各位,我们要明白,思维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结局。不改变思维方式、心智模式,去提高执行力,改变人生结局,只会南辕北辙。我记得,有次一个年轻的女孩问我说:“我想去大城市闯一闯,不想年纪轻轻就蹲在一个坑里,过着一眼望到头的人生。可是,我又怕大城市竞争激烈,压力太大,去了找不到工作,最后又灰头土脸地回家。而且我爸妈也不太支持,他们觉得赶紧找个对象,早点结婚生孩子才最靠谱。”类似的咨询很多。你跟她说,既然想去大城市发展,为什么不试试呢,那里机会肯定比家乡多,找到工作不是很难的。她会说,是的,但是我担心自己适应不了那边的快节奏。你说,那就在家乡待下去呀,平淡安稳,压力小不是也很好吗?她会说,是的,但是我害怕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类人。你可以从他们的话中总结出一个公式,那就是“是的,但是……”。无论你给他们提出什么建议,他们都可能继续在“是的,但是”句式中循环。所以我后来就跟这个女孩说,困住你的不是现在的环境,也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思维。你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不一定非要去大城市,在小城市里也可以找到人生的意义,做一些有趣的事。如果你下定决心非要去大城市,你的父母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