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阅读鲁迅的文章需要怀着敬畏。就以下现象思考中西文化的区别•谈生意中国酒桌上谈生意,酒量大,关系宽,生意门路广•育儿中国家长负责孩子一生,把屎把尿、供给念书、包办婚事,老了还帮带孙辈•谈生意西方展销会上谈生意,产品、营销好,生意门路广•育儿西方家长负责孩子18岁就以下现象思考中西文化的区别•婚嫁中国婚姻是两家人的事,离合都是讲门当户对•就业中国就业考的是家世背景关系,看重的是经济收入和是否“体面”•婚嫁婚姻是两个人的事,离合都是个人喜好•就业西方就业考的是能力,看重的是个人兴趣和能力本文写作背景:1、新旧文化交替2、外来文化涌入当时人们的观念:1、复古2、媚外(送去主义)3、全盘西化(送来主义)4、拒绝借鉴、盲目排斥1934年,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文章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文体知识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是杂感、短评、随笔、编后、序跋、札记等,只要富有浓厚的文学性和锐利的议论锋芒,都可以称为一篇好杂文。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拿什么来?——文章的议题?“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第7段正面阐述“拿来主义”的主张之前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拿来主义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来的?1.缘起:由于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2.产生:“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文章是分几步提出这个问题的?(1--3)剖析送去主义。(4--6)剖析送来主义。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1--3)送去主义行不通。(4--6)送来主义行不通。所以,要“拿来”!送去主义1.送去主义有什么具体表现?(3分)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新画“发扬国光”送一批古董去巴黎展览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催进“象征主义”2.送去主义带来什么危害?(2分)遗祸子孙4.作者提出什么主张?根据“礼尚往来”,说道:拿来!3.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2分)是向帝国主义列强献媚妥协、投降卖国。阅读课文1.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对“送去主义”的批判,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请找出两个例子,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4分)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③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④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在诙谐调侃之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或献媚之实。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发扬国光”用两个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发扬国光”实为“送去”,即媚外妥协。③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反语,实为“倒退”。④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自然无资格“大度”,这里运用反语,蔑视、嘲讽之意显而易见。1.送来主义带来些什么?(2分)带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完全国货”的小东西2.送来主义的本质?危害?实质:是“抛给”,是经济、文化的侵略,是血与火的奴役、蹂躏和践踏;危害:使中国永远陷于殖民地的深渊。3.作者的结论:“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来主义阅读课文4.5.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送来主义文中提到的“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基本涵义分别是什么,试结合语境仔细揣摩。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