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论语》十《论语》十二章二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同学们知道这些名言都是出自哪里吗?《论语》导入新课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1.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点)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难点)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和修身方面的方法和道理。(重点)学习目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也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至圣”、“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孔庙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府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孔林:孔子墓地山东曲阜“三孔”《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20篇。作家作品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论语》简介《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莘学子的人生教科书。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亦说()乎三省()吾身一箪()食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yùnwǎnɡdàiyuèxǐnɡdānhuòyúɡōnɡdǔ字词梳理(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