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浪潮下的新旧文化交锋【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课标解读】一、唯物史观通过对“师夷长技”、“中体西学”、“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由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历程。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观点分析三种思想主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对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二、时空观念认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培育学生建构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意识,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三、史料实证通过多样性的史料养成学生对史料进行科学的辨析、判断、推理的意识,体会历史的实证精神。四、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进行解释,使学生在历史解释中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评判问题。五、家国情怀结合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瓜分中国的狂潮,渲染历史人物为国家、为民族复兴的努力和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立意】教学立意作为一节课的核心观点和灵魂,应统领整课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基于课程标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和史学研究成果,我将本课的教学立意设定为:向西方学习浪潮下新旧文化的交锋。为此,在探究教材“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三个子目的基础上,我增加了一个子目“中国向何处去——固守还是革新?”,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每一次浪潮,都伴随着新旧文化的激烈交锋和守旧势力的顽强阻挠,足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近代化人物之艰巨。【重点难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学情分析】1.从教材体例上看,本课内容承接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第13课《辛亥革命》四节课和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在课前需要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回顾,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和连贯性。2.本课时间跨度大、理论较,易讲成政治理论课,学生学习较困难、易乏味。所以要牢牢以思想发展史为教学核心,特别注意问题的设计、师生互动,探究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鸦片战争后中国夷夏观念发生的悄然变化,同时在西方列强冲击下,“洋货来了,洋害也来了”,中国社会受到强烈冲击,逐渐以新的视野和角度审视西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到来。设计意图:对比鸦片战争前后传统中国夷夏观念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自大与自负,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虚弱与不断觉醒,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审视此时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演变以及中国社会发生的剧变。二、新课探究教师: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埋头读经,不问政治,人们思想受到极大禁锢。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古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同时,新旧之争也伴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整个历程中。(一)开眼看世界——东西碰撞的思想微澜1.炮口下的震撼PPT展示材料: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高翔《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