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学习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材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3、深入领会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对母亲真挚情感深沉的爱。模块一:自主学习模块二:交流研讨学习内容摘记知识链接: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一种手法。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一、朗读课文。二、阅读文本,勾画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回答以下问题: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1)佃农()(2)祖籍()(3)妯娌()(4)勉强()(5)迁徙()(6)慰勉()(7)溺死()(8)衙门()(9)私塾()(10)调料()(11)血溅()(12)瞒着()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建议从文中找出词语并摘录建议将成语等摘录在自己的语文笔记本上1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5课《回忆我的母亲》模块四:当堂训练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研讨内容摘记内容一:自由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内容二:阅读14-15段,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抒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内容三:阅读16-17段,作为全文的结尾,第16段表达了几层意思?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分别讲述每本书相关的故事。时间母亲经历的事情表现说明母亲的思想品质作者小时候母亲是个“好劳动”“整日碌着”的人。1885--1900年前后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1905年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1908年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学习任务摘记任务一:这篇文章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分析其作用。任务二: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A.不辍(chuò)勉强(qiáng)B.外甥(shēng)祖籍(jì)C.规律(lù)溺死(nì)D.劳碌(lù)慰勉(wè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溺死迁涉托辞瞩目B.荣辱私塾碾转聊叙C.劳碌衙门逊色通辑D.慰勉妯娌竭力发髻3.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括号中。(1)母亲这样整日地()着。(A.劳累B.劳碌)(2)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力()一家人生活。(A.支持B.支撑)(3)母亲()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A.管束B.管教)(4)母亲()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A.沉重时代B.沉痛时期)课内阅读: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a、和睦b、和蔼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a、和睦b、和蔼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a、管教b、管理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5、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6、“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方法。7、这段文字记叙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