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且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这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里关于武冈的记载,其中有对以“武冈”和“都梁”(旧称“都梁”)命名的原由的考证。武冈,古称都梁,面积1549平方公里,人口75万,地处湘桂黔交界之地,素称“三省通衢”、“黔巫要地”,历为湘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冈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邻娄邵、京广、湘桂、湘黔、洛湛铁路和320国道和沪瑞高速公路,出入境十分便捷。过境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坐落于武冈的民用机场等项目,已纳入国家建设规划,交通优势日益明显。武冈金融通讯网络完备,商贸物流辐射广泛,教育卫生基础雄厚,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明确定位为湘西地区次中心城市。这是一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据考古挖掘的文物分析,6000年前,武冈这一带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武冈城建于2200年以前,早在西汉文、景帝年间,武冈便已置县,属长沙郡。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敬侯,置都梁侯国,遗址在今市郊七里桥。以后,或者为县,或者为州,或者为府——南明政权逃到这里,改武冈州为奉天府。民国2年,也就是1913年,改州为县,直至共和国时代的1994年。1994年,武冈撤县建市。自古以来,武冈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繁衍出灿烂的都梁文化。战国末年,屈原流放沅湘间时,就从溆浦穿雪峰山脉南下到武冈,再随资江辗转到汨罗江。北宋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到过武冈自不必多说。随后,西晋的陶侃(陶渊明的祖父)在武冈当过县令,他勤于政事,常训导人民勤于农植,又爱民如子,创办学宫,让人民接受文化教育,摆脱愚昧。让武冈更引以为自豪的是,唐宋八大家中就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王安石写过关于武冈的文章,或者在武冈题过字。还须一提的是,历史上有宋高宗和宋理宗两个皇帝都曾为武冈题过字。历史上还有其他名人名家,如唐代的王昌龄,宋代的宋祁、黄庭坚、陈与义、文天祥,明代的王世贞、袁宏道、蒙大赉、曹一夔等,明清之际的潘应斗潘应星兄弟、王夫之,清代的何绍基、王闿运、左宗棠、曾国藩、郭松焘、邓辅纶、邓绎兄弟,现代和当代的欧阳东、邓中宇、吕振羽、艾青、晏阳初、厉以宁等,都留下了关于武冈的奕奕生辉的诗文或碑刻。这些人或是武冈本土人,或在武冈做过官,或曾做客武冈,或游历过武冈。其中欧阳东、邓中宇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晏阳初则是20世纪40年代与爱因斯坦同被称为“现代具有革命性的世界十大名人”。共和国成立后,武冈更是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英才俊杰。譬如鱼类生理学家刘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学界的聂义勇,是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和另一个人共同发现的一条数学定理被世界数学界广为应用;年轻的宪法专家周叶中,曾在中南海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讲宪法;年轻的数学家庾建设,现为广州大学校长。在文艺界,龙世煇是作家出版社总编辑,新中国出版的一些著名小说如《林海雪原》《青春之歌》《芙蓉镇》等,都是他慧眼看中并编辑出版的;李潺则是蜚声国内的书画家。此外还有一批颇有成就的诗人、小说家,如刘虔、潘吉光、鲁之洛等。武冈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至今仍然可观赏可触摸可感受。当年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地方,后人建了渔父亭,就在离武冈城几里的地方。陶侃在学宫前手植的双银杏,如今还有一棵。宋代在古学宫内建的文庙仍在。渗透着浓郁文化色彩的武冈十景,如有众多摩崖石刻的“法相洞天”、宋理宗亲笔题额的“宣风雪霁”等,仍是充满活力的风景名胜。“盖天下”的城墙,威势犹在;古城内小街小巷,古韵仍存。“五龙不出城”的传说,依然脍炙人口。前人唱过的山歌、演过的戏剧曲艺,今人还在唱还在演,只不过有的“琵琶起舞换新声”。1更可喜的是,新的名胜又不断建造出来,如黄埔军校二分校旧址——中山堂、王城公园和王城广场等。武冈也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这些自然景观,又无不涂上浓郁的文化或宗教色彩。如耸立在城南郊的云山,被道教称为七十二福地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