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案1一、教学目标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2、学习本文定景换点和定点换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3、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理解作者对安静、独立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二、重点: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三、难点: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予小屋的生活理想。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亭台楼阁”在古代往往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有关“亭台楼阁”的文章呢?明确:《醉翁亭记》名句------《登幽洲台歌》名句-----《岳阳楼记》名句------2、有关小屋的的名篇有吗?若有是哪一篇?明确:有,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齐背)这里的屋子虽是一栋陋室,但在诗人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看看他的小屋在那里?又是怎样的?二、作者简介:李乐薇(1930~)江苏南京市人。早年肄(yì)业于上海大厦大学,后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映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三、解题2.空中楼阁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折射而出现的虚幻的楼台景物,后多比喻虚构的或脱离实际的理想中生活的地方。标题“我的空中楼阁”是一个偏正短语,重点在交代“空中楼阁”。它的含义是什么?明确:①课文倒数第四段:“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数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下的灯把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飘渺。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可以看出它是指我居住的建于山上的小屋。②但小屋仅仅是指建在山上的小屋吗?不,它也指我们现在所说的含义:即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是一语双关二.点拔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疏理文章思路。1问题:作者的小屋是怎样的一间小屋呢?明确:仅仅是一间山间小屋而已!它处于山上,交通不便,没有豪华的气派,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一间陋室!2问题:在作者的眼里小屋美吗?作者喜欢她的小屋吗?明确:很美,很喜欢!3问题:为了写小屋的美,作者选取了小屋周围的哪些景物呢?明确:依次写了:山、树、花园(含花)、云霞、空气、光线、山路、小屋的夜景。4问题: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观察立足点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一、立足于屋外看小屋(1~8自然段)。二、立足于屋内看世界(9~18自然段)。5问题:全文一共几个部分?明确:两个部分:一、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二、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二)研讨一部分:1问题:(1~3自然段)作者站在哪里看山和小屋?又是怎样描绘小屋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站在“山外”。通过写山来描绘小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这个比喻使读者想象驰骋。山像女子用黛粉描的柳叶眉,小屋是女子眉梢的美人痣,那么整个大自然该是女子的美丽面庞了。这一精美的比喻赋予山屋以少女的灵秀,饱含着作者爱屋,爱山而及整个大自然的迷恋之情。“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大雁,是单调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排比、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