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山中避雨》选自语文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第三课,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分两个课时,共90分钟。综合考虑到初中生思想活跃,有一定感性认识,且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故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探究”为主的设计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过组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及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1.教学目标的确定:(1)在不断的朗读中,理解本文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2)品味本文生动感人的语段,弄清文章中心思想;(3)体会作者感受到的音乐趣味,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2.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多媒体综合教室与多媒体组合教学3.教师的准备工作:(1)确定教法。为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教师应把课文内容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和体验作者所营造的意境美。主要通过“整体感知—自主探求—合作研讨—体验活动”四步教学法。(2)准备相关资料: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及视听材料4.教学过程的设计(1)引入(展示有关雨景的图文,激发学生想象)教师:如果你和家人或朋友做好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途中遇到大雨,你不得不避雨,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回答(略)教师:丰子恺先生在山中避雨,不但感觉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而且有一段难忘的经历。作者从中还悟出了“音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你如何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回答(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小结后,PPT课件展示对作者丰子恺的图文介绍。丰子恺,浙江人,是我国漫画艺术的先驱,同时也是近代有名的随笔散文家、西洋美术音乐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国语言的翻译家。丰子恺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成就,在于他的散文随笔,和他独树一帜的漫画。脍炙人口的随笔散文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集外遗文》《丰子恺文集》。因其漫画韵味无穷,号称“中国漫画之父”。他的漫画出版的有《子恺漫画全集》《丰子恺绘画鲁迅小说》《丰子恺漫画》《丰子恺儿童漫画集》等等。(2)研习课文,自主探究首先,听课文录音,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进行圈点批注(PPT课件投影相关词语)丰子恺(kǎi)寂寥(liáo)嘈(cáo)杂冗(rǒnɡ)长里弄(lònɡ)工尺(chě)唱和(hè)陶冶(yě)从(cōnɡ)容趋之如归怨天尤人望洋兴叹陶冶萍水相逢乐以教和然后,思考:(PPT课件罗列问题)①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记叙山中避雨于小茶店。第二段:记叙心情的转变:由扫兴而感趣味。第三段:记叙茶博士的琴声难以解闷而向他借琴。第四段:记叙作者学琴经过及琴声使苦雨荒山活跃起来。第五段:抒发自己的体悟作结。②本文结构特点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起—第一段承—第二段转—第三段、第四段合—第五段③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在书中画出来我: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因山中阻雨而感受到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因给山村青年拉琴,大家齐声歌唱,而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乐趣”;最后对山村青年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古语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两个女孩:开始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随琴声歌唱而兴奋无比。④“三家村”的气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书中标注先是“雨越下越大”,气氛寂寥而深沉,“顾客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