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隅,构建灵“动”自然角茅山风景区中心园秦梦驰【文章摘要】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自然角区域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生活化的、可操作的空间来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然科学探究活动。如何使其更为“灵动”,与幼儿更有效地“互动”,需要教师合理规划,巧妙布局,多样投放,鼓励幼儿主动参与,能“动”管理,注重与其他区域的有机融合,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自然角区域的功能价值。【关键词】生活教育优化自然角灵动一、优化设置布局,合理巧妙互“动”,引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的“真人”“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以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因此,要想打造富有“艺术性环境”兼顾“生活之园地”的自然角区域,首先需要教师精心规划,巧妙布局。在合理规划时,更要考虑到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区域与幼儿间的“互动”。1、设置的合理性首先:光照充足易观察。自然角要设置在光照充足的方位,尤其是在冬季,夏季不宜光照太强,这样有利于动植物的持续性生长,保持自然角的活力。要摆放在幼儿经常能走过的地方,如活动室的走廊,走道,窗台周围等区域,不但能美化活动室的环境,更方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观察,探索和及时记录。其次:分类摆放显和谐。自然角中分类摆放的动植物,可以从不同纬度进行分类,不但在视觉上美观协调,同时更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好这些动植物的特性。例如:可以从观赏和观察类进行分类;可以从动物(水生动物和小动物)以及植物类(水培植物、半水培植物、土培植物)来进行划分;或可以分为:发芽类水生类、干果类、种子类、水果类、蔬菜类等;摆放位置应充分利用多方面的空间,错落有致,可悬挂吊兰,小盆景,或自制可乐瓶的种植小植物,从而达到美观和谐的视觉效果。12、布局的互动性自然角区域布局要考虑到与幼儿的互动性。分别体现在:首先,自然角区域的观察者是幼儿,首先要考虑到方便幼儿观察,区域整体摆放的位置高低应与孩子的视线持平。其次,自然角中陈列的存放动植物的器皿可以是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可以引导幼儿参与布置和装饰,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的小主人翁意识,促进了他们进一步观察探索的积极性。再次,种植物品可标注种植幼儿的姓名,并做好“标签”,介绍动植物的特性和生活习性等,让孩子在观察的同时及时获取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此外种植的植物可标注长度刻度,让幼儿体会到“小生命在自己的关爱呵护下一天天长大”的生命真谛和成就感。最后,可以适量摆放小桌椅,投放记录用纸及彩色笔,引导幼儿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或记录自己的疑问,真正达到与区域有效互动的目的。合理而互动性的设置和布局,不仅使整个走廊充满春天的气息,而且孩子们在与动植物的亲密接触中观察着,发现着,更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并从中学会了如何去学习,体现了环境育人之功效,从而引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热情。二、优化投放策略,凸显灵“动”气息,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的“真人”——具有完美人格与渊博知识、高超技能的人;说真话、求真知、办真事、为真理而奋斗的人;充满爱心,为社会、为生活积极创造的人;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自然角”是孩子们认识自然界的最直接途径,更是促进幼儿“心、脑、手”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场所。那么如何让自然角区域成为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一扇“灵动之窗”,与其投放的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自然角区域中提供的材料除了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外,应兼顾考虑到以下原则,才能效提高区域功能价值,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探究潜能。1、季节时令性作为认识大自然的窗口,自然角的季节性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春季,适合做一些种子的发芽实验,栽培春季常见易成活的植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