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被尊称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羌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资料链接资料链接“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泰山简介泰山简介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五岳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望岳》的朗读这首诗写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表达出来?思考思考地域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高俊(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题目介绍题目介绍望岳远望:泰山秀美(虚写)近望:泰山高大(实写)细望:心情激荡,眼界开阔望岳而想登岳,攀登人生顶峰(望中有感)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吗?课堂小结课堂小结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春望朗读思考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诗歌赏析诗歌赏析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花鸟反自落泪伤心。/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悲伤、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恨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添一份悲哀。)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的朗读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三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