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清朝外交巡礼VIP免费

清朝外交巡礼_第1页
1/2
清朝外交巡礼_第2页
2/2
清朝外交巡礼(一):傲慢与偏见一直以来,古代的中国都是关起门来搞发展,鲜少与外界接触,后来有了河西走廊——一条崎岖而坎坷的通商道路,才让长安、洛阳一带出现了许多外国人的脸孔。不过那也只能算民间来往,并非国与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即便有,也是我们以东方大国、世界中心的高昂姿态,接受来自边荒的蛮夷的贡物或朝拜,谈不上真正的外交。这种自我良好的状况延续时间很长,一直到清朝初期也未改变,因为清国的傲慢和封闭,不但在外交上没什么建树,还闹出了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既是皇权统治的法宝,也是教化番邦的武器。在繁文缛节的各项礼仪中,统治者们颇能找到唯我独尊的感觉,然而在外国人看来,这一切又是那么的怪异和滑稽,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相互错置的思维模式,在外交上的碰撞便不那么愉快了。1675年3月,俄国沙皇派尼古拉使团来华,觐见康熙帝时,清国的礼仪官按惯例要求尼古拉行三叩九拜之礼,尼古拉大摇其头,当场拒绝。他的理由很充分:在俄罗斯他只会在上帝面前跪倒双膝,就是对沙皇也只行单膝跪地的吻手礼。你康熙再厉害,最多也只和沙皇平级,怎能与上帝比肩?礼仪官们懵了,如此失礼之事前所未有,也万万不能在他们任上发生,于是大家好话说尽,像哄孩子一般哄了尼古拉半天,有个官员还差点给他跪下。最后尼古拉终于勉强同意,不过也提出了个附加条件,就是清国需安排隆重仪仗接待他。这个自然好说,就是他不争取,这仪仗也草率不了——如此露脸而又弘扬国威的机会怎能轻易错过!觐见那天,尼古拉在亦步亦趋的清朝官员引领下,大摇大摆地步入宫殿。彼时康熙端坐于大殿北侧,面前隔一道帐幕,尼古拉双膝跪倒,斜对着康熙迅速低了下头,还没等康熙“平身”便径自站了起来。对尼古拉的失礼行为,康熙事后毫不犹豫地给了差评,说:“该夷不知礼数,言多狂悖,盖因声教不及之故,不必与其计较。”这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俄使不懂礼数,说话也不着四六;二是分析了俄使不懂礼数、说话不着四六的原因,即“声教不及”,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到家。这种“大人不计小人过”式的检讨,透射的却是骨子里的傲慢。康熙对俄国只做了“声教未及”的自我检讨,却没来及教他们怎么做,他的儿子雍正即位后,便想方设法要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俄国新沙皇安娜·伊凡诺芙娜登基后,雍正于1738年派前礼部侍郎托时、热和副都统宰三前去恭贺。使团出发前雍正再三训令,说以前俄使到中国傲慢而无礼,咱们不能那样,见沙皇如同见朕,要三叩九拜,让这些不知礼仪的野蛮之人学习学习大清国的礼数和威严。彼得堡觐见时,托时亲自奉上国书,并率使团成员一起行三叩九拜之礼,让女皇和俄臣着实惊讶了一番。俄外交委员巴什罗夫宣读雍正国书时,托时等人仍跪地不起,女皇打断巴什罗夫,示意托时等人站起来,托时说什么也不同意,说这是大清的礼节,请女皇不要勉强。如此,托时等人直到巴什罗夫宣读完毕,才在“吾皇万岁”声中轰然起身,又引来女皇和俄臣一阵阵惊异。觐见完毕,女皇让使团回宾馆休息,托时等人又统统跪下,行大礼表示感谢,然后才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小心离去。乾隆朝时,英国王室准备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于1793年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常驻使团来华,在热河行宫觐见了乾隆。大清关起门来过日子,是决然瞧不起这个番邦岛国的,使团刚一靠岸,来迎接的清军便冲上去,在船队上插上许多崭新的彩旗,上书“英吉利贡使”几个大字。对于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则一律写上“贡物”二字。这些改动令英使很是不快。觐见时,马戛尔尼在大英帝国是“大海的统治者”、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的信念指引下,坚决不肯行跪拜礼,所幸乾隆像他爷爷康熙一样大度,并未在此事上深究。觐见后,乾隆命福康安陪英使团参观行宫,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一个八音盒表现出浓厚兴趣,以为其从未见过,便傲慢地问道:“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马戛尔尼淡然一笑,说:“这就是我们大英帝国的产品。”福康安的尴尬,源于大国封闭的思维模式,总以为别人不如自己。这种思维不光奴才有,皇帝更甚,看看当时乾隆写给英使的诏书就一目了然了:“回去告诉你们的国王:鉴于你...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清朝外交巡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