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上“范进中举”分析人物形象。引入电影情节,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1OTY4NjA0。html#paction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通过新闻片段剪辑,http://tv。cntv。cn/video/C18050/3bfccc143b56454c3a94e789187c5e94告诉学生现代人对范进的举动只有误乐。当他是“考神”也只是一种消遣。范进的形象:总体形象: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作者态度:嘲讽、批判、同情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2)怯懦麻木、逆来顺受: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4)为人虚伪:从范进中举前以及中举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为人虚伪5)知书达理:虽然范进作为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但也不乏好的一面。他毕竟是一名书生,本质上是善良的,也有知书达理的一面。中举后,对曾经对他辱骂的胡屠户并未有不合分寸的行为,甚至赏银给胡屠户,可见他也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6)经典的腐儒形象。文中运用夸张和对比刻画胡屠户和范进:1)胡屠户每天杀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应该胆色过人,可是当众人叫他打醒中举后起急发疯的范进时,他竟然感到为难,并胆怯起来,怕会下地狱,后来在众人强推之下,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打了范进一记耳光之后,竟觉得那只手隐隐作痛,而且不能把手掌弯过来。这些描写,寓讽刺于夸张,可谓穷神尽相,把胡屠户迷信无知的性格表露无遗。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作者运用对比的刻画,揭示胡屠户的市侩无耻,趋炎附势。3)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的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的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的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候只有,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有怎能不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事,二挨巴掌却是耻辱,荣而后辱,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文中还是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描写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时,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将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分为四层(即“昏厥”“飞跑”“跌倒”“疯走集上”)。同时还在细节描写中零星散落侧面描写,在细节描写后运用集中的侧面烘托写法。《范进中举》范进变化主要有哪3点?为什么有这些变化?这里有五个方面,任选三个。一、生活贫富变化范进热衷于功名利禄,希望能够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中举前他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每日小菜饭”,“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衣服,靠着胡屠户的救济才能生活。虽然家中断粮,他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艳羡功名富贵的急切心情。那么,“中举”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举”就意味着自己再也不会在亲戚朋友和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中举”就意味着到了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了,用阿Q的话来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举”就意味着天上也可以掉下馅饼来。换句话说,就像买彩票中了头奖一样,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房子、田产、金钱、奴仆就会不招自来。中举后,范进还是范进,可是中举给他带来了整个身份地位的变化,像有神附身一样,他的生活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真实地再现了“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