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味的几点思考与做法天祝藏族自治县城关小学——王永平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它不仅体现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一、加强环境建设,提升育人功效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校园环境的建设是刻意为之,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声的,是长久的,是潜移默化的。要到达这样的功效,校园环境建设时既要讲究视觉上的艺术性,还要注意身心的愉悦性,同时要具备鲜明的教育性;学校室内外布置,各种设施、设备的摆放,乃至校园的绿化、美化等都要打破常规的、单一的、静止的模式,请有艺术眼光的教师参与,共同建言献策,将校园环境建设成为新颖的、立体的、动态的,富有儿童情趣、时代特色和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使校园环境的“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重视开辟显性文化建设阵地,一是楼道文化:可以在教学楼楼道分层布置《三字经》、《弟子规》、《唐诗》1《宋词》等国学经典,悬挂师生的书画作品,引导师生以浩然正气陶冶情感,以君子风范方正做人。二是教室文化:每个教室布置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如以阳光班,雏鹰班,新竹班等命名班集体,教室布置分布各种各样的版块,如“习作天地”、“成长的故事”、“我们一家”……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二、营造书香校园,丰富文化底蕴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此,学校需全面营造书香校园,如通过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师负责给学生推荐好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推荐积极健康的书籍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即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消除了他们对作文的恐惧,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阅读课成了学生翱翔的海洋,嬉戏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每周星期二下午两节课统一定为阅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看课外读物,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读书方法;2.学校为三至六年级学生发放了阅读笔记,要求每节阅读课完成一篇,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3.每学期分年级段分别安排阅读指导课和阅读汇报课,以达到达交流方法,总结经验2的目的。4.学校进一步改善图书室条件,创建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每个班成立图书角,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场所;5.积极创建教师书吧,尝试开展师生共同阅读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为校园增添浓厚的书香气息。三、彰显人文关怀,促进和谐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土壤。一是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始终坚持人本化管理,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为全校教师免费提供早餐,逢年过节及时慰问患病教师和老教师。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开展校本课题研究、搭建平台提供培训、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又彰显了校园文化。二是引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中尊重孩子,树立先育人后教书的思想。尤其要充满爱心,用爱的是阳光去融化孩子心灵的坚冰。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学困生转化办法》、《特殊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把“软文化”和“硬制度”熔于一炉,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融的制度,使之更趋合理。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校关注每个班级的发展。每学期分别组织国学经典诵读、争做四好少年演讲比赛、拔河比赛、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各一次,以活动为载体,极力打造和3谐健康,积极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