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误知识点100例1.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不要误以为是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国家政权的主干部分是国家机器。因此禹建立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如监狱、军队、官僚机构等等,是中国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2.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现,不要误以为奴隶制度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社会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进步与否,其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看它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应该抛开这一主要标准,只用伦理道德观念去衡量。3.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不要误以为凡是剥削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都不值得肯定。其实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同样也有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不可以简单地套用“狗咬狗”之类的话来做“一言以蔽之”的评说。4.“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做出的价值判断,不要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渚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5.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不要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秦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一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用“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概念进行判断,秦对匈奴的出击和对越族的征服行动自然也应包括在统一进程之内。6.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不要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政策,经历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过程,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对道家黄老之术、儒家孔孟的“仁政”等各家学说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为主。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7.汉、唐等朝封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的长治久安,不要误以为他们真的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往往是在长期战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是一个明智的封建统治者的不二选择,因为老百姓实在太穷,根本无“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确实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8.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不要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则在西域各国,所以,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9.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标志着区域性局部统一的实现,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不要误以为三国鼎立局面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军阀之间的割据混战,也早就使得东汉这个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名存实亡。1lO.隋朝因暴政短暂而亡。不要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混乱局面,在政治、经济等制度的创新方面也多有建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所以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朝代。1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不要误以为其仅仅是加强了皇权。自唐太宗开始,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增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量,提高了行政效率,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臻于完善。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