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2.能够大致复述故事内容。3.学习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第2、3、4自然段,了解故事内容。2.难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领会勾践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生回答,师出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2.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指生读)3.教师指导,学生齐读。二、揭示主题,学习第4自然段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1.同学们看题目,“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有个自然段就说到这个成语的意思。默读课文,找找看。2.生回答,指名读。3.这个“他”指的是谁呀?(生回答)4.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本可以尽情享受荣华富贵,但文中说他每天是怎样生活的呢?(1)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插话,这就叫“卧薪”)(2)他还在屋子里挂一只苦胆,饭前尝一尝。(插话,这就叫“尝胆”)(3)生齐读句子。5.勾践为什么放着华丽舒适的皇宫不睡,放着丰盛可口的美味不吃,而去睡柴草,尝苦胆,折磨自己呢?(1)生回答相关句子。(相机板书:报仇雪恨)(2)教师总结(3)交流归纳:这一段用了几个“不忘”?两处“不忘”前面分别加上“时刻”“提醒”,说明什么呢?(生回答)(4)教师总结:勾践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洗刷耻辱,谁来读一读这样的决心。(5)指生读,齐读。三、寻找原因,学习第1、2自然段同学们,你们了解会稽之战吗?请看大屏幕1.出示图片,介绍背景:在两千多年前,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在今天的江苏省一带;一个是越国,位于今天的浙江省一带。它们俩是近邻,双方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征服对方。所以,历史上就爆发了著名的会稽之战。2.会稽之战的结果如何呢?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指生读)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指生回答)(1)相机讲解“后患”意思。(2)相机板书:兵败求和。4.会稽之战,越王勾践成了吴王夫差的奴仆,“奴仆”是干什么的?(指生回答)5.勾践贵为越国的国君,却要做吴王的奴仆,他有的选择吗?(1)学生回答(2)他一点儿办法也有没有,这就是“万般无奈”。(3)读出勾践的“万般无奈”。(指名读,齐读)四、了解过程,学习第3自然段做了奴仆的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又是怎样的日子呢?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1.指名读。2.再读读,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生回答)3.没有来到吴国之前,勾践过得是怎样的日子?(指生回答)4.想象一下,勾践在吴国还受到了怎样的屈辱?(指生回答)5.教师小结:是啊,这屈辱不仅仅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勾践受尽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呀!6.这样的屈辱,这样非人的日子,可不是一天两天呀,而是“整整三年”。(生回答,师出示)7.是啊,勾践受尽了屈辱呀,谁能读好这一小节呢?(指生读,齐读,相机板书:受尽屈辱)五、明确结果,略读第5自然段看到了勾践这三年所做的,吴王相信他已经完全臣服于自己了,所以就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回国以后,勾践卧薪尝胆,亲自下田耕种。1.出示课本插图:这就是辛苦劳作了一天的勾践,此时他坐在粗粝的柴草上,如往日一样尝着苦胆,默默地沉思着。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2.最终结果如何呢?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4.板书:转弱为强、灭掉吴国。六、总结全文1.填空回顾。2.教师小结: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恨,终于反败为胜,灭掉吴国。后来这个故事演化成一个成语——卧薪尝胆。(出示成语“卧薪尝胆”)七、练习讲故事1.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复述故事。2.指名复述,相机指导。3.教师总结讲故事的方法。4.生练习。板书设计12.卧薪尝胆兵败求和受尽屈辱卧薪尝胆报仇雪恨转弱为强灭掉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