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二课时)教案靖江市莲沁小学郭家军教学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并学习用“许多……”,“多……”,“就连……”写一段话。4、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里的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教学重难点:1、学习用“到处”,“许多”,“就连”写一段话。2、让学生感受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里的人们对音乐的热爱。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维也纳的景色短片师:这是一个美丽又优雅的城市,这是一个浪漫又欢乐的城市,这是一个被音乐拥抱的城市,这就是(齐读课题)二、解读“摇篮”出示:第二小节。过渡:1、寻找维也纳与古典音乐的历史渊源句中有这些人物:出示2、这些都是古典音乐史上真正的巨星,读一读头衔,谈感受师:这些音乐家在维也纳度过了他们的大部分音乐生涯,而维也纳也给这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3、古典音乐是在维也纳……?(诞生和发展)4、如今到访维也纳博物馆的游客,看着这一幅幅乐谱和手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5、它们是作曲家的心血,他们也是历史的证明!板书:历史三、学习第三小节,学习围绕中心进行片段描写的方法。1、出示图片,音乐2、指名学生说看到什么。3、出示课文,指名朗读4、师:维也纳的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礼堂、每一个剧院、每一个会议大厅都是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对吗?(不对)出示句子,红色出示:许多、多师:“许多”和“多”表示大多数,并不是全部。你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严谨。5、除了这两个词外,作者还用了这个词:就连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为什么用“就连”这个词?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话吗?就以咱们的学校为例。出示:我们学校是一座用“莲花”装饰起来的学校。学校里的许多,多。就连。四、体会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1、指名读第4小节。2、“随时能听到音乐”,什么时候?音乐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3、静心聆听:放音乐你听到了什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悠扬的乐声。4、伴乐读一读这句话?其他同学静静听,想象你就站在维也纳的一个公园里,用心去感受那份美好的感觉。指名读5、理解“掺和”6、师:不仅在公共场所能听到音乐,在家里也能听到,尤其是……出示,引读生回答:在合家欢乐的时候。师: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生回答(政府会议)时,也会奏一段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7、维也纳真有这么多会演奏的人吗?出示资料:大连中山高级中学张建坤老师的《奥地利中小学教育一瞥》一文在一所小学,我看到一个班级,共20名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演奏一种乐器,其中有12个学生还会演奏钢琴、吉他、小号等3种以上乐器。教室里的音乐老师告诉我,奥地利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会主动学习演奏一种乐器。与我们国内大多数家长不同的是,奥地利的很多家长只把孩子学习音乐作为一种性情的陶冶,一种人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一种孩子自身纯粹的兴趣。他们不会为了让孩子出名而扭曲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或许正是这样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才能使音乐成为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灵魂,成为奥地利这个民族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一种气质。8、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想?师总结:如果说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那么维也纳人就是在对这份历史进行(传承)。板书:传承五、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每个城市都有它标志性的建筑,维也纳的标志建筑是什么呢?师:先看国家歌剧院,默读这段文字,思考,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有什么特点?学习列数字的写作方法。师:评价一座世界级的歌剧院仅仅凭它的规模和设计吗?师“金色大厅”,其实它真正的名字是?为什么人们只记得这个名字“金色大厅”呢?出示:找一找,作者用了多少金字。出示图片师:读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