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张剑芬作者简介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史铁生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读一读,写一写读题解题,披情入文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和停顿,把握好感情色彩。第一、三段要准确区别叙述语气和对话语气:叙述语气凝重,对话语气激烈;第二、四、五段,要读出抒情的语气,以及作者懊悔的心理;最后一段,要读得有抒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文章主要写作者双腿瘫痪后,脾气非常暴躁,母亲时时鼓励他,最后母亲去世了。作者记住了母亲说的话,他坚强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看花,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几次提到了看花?看花的背景、起因和结果各是怎样的?一、初读,整体感知。母亲“我”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线索:看花4、我和妹妹去看了花。1、母亲要带我去看花。2、我答应母亲去看花,母亲不能陪我看花。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分析人物形象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的暴怒无常。以上句子中哪两个词表现了我的暴怒无常?从哪些举动当中能够体会出“我”此刻的暴怒无常呢?——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喊着: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动作描写此时此刻,史铁生内心的怨恨和怒火可是要通过这样的动作发泄出去的啊!怎么读?•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发挥想象: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又会怎么想呢?景物描写烘托我当时的悲观与阴郁的心理。品读课文,进行探究。•怎样理解我的暴怒无常?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心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双腿瘫痪后的史铁生是个怎样的人?灰心丧气、悲观、任性无理、暴怒无常说一说•面对这情形,你会怎么劝说他?•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1、我发脾气时,母亲安慰我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4、母亲临终嘱托第一次母亲要带儿子到北海去看花。母亲是怎么说的,儿子又是怎么回答的。找到了吗?读一读。第二次儿子没有拒绝,那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母亲此刻是喜出望外的心情。母亲怎么那么高兴啊?请你对比着看一看表格,母亲两次提出带儿子去看花,从儿子的不同表现,你有什么发现吗?第一次是儿子非常坚决地回答母亲他不肯去。第二次问“什么时候”,就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