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改革之浅析作者:翟笃成字数:3500字职称:中学二级单位:芜湖县红杨中学时间:二005年5月第十一届芜湖市教育论文评选历史教学改革之浅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列宁曾经说过“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不必从其它方面论述,从伟人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历史教育是何等之重要。但历史在初中教学中仍然是非常薄弱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①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知识不能重视,学生无法亲眼看到真实历史,无法亲临其境,教学内容②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仍然使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呆板。③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④升学考试分值低,开卷考试以及其它学科学习任务重等等。面对“历史教育危机”,作为历史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感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迫切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心理学中属于非智力因素,其概念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他就会对该事物表现出特别地关注,大胆地探索,乐意地去从事与此事有关的活动,他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缺乏兴趣,他会感到学习枯燥无味,就不愿意学,若强迫学习,就会导致厌学,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必有恶果。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厌学、不学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下面我来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气氛,转变教师职能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讲”成了老师的专利,老师的独角戏,而不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只有听的份。可谓言者谆谆,听者昏昏。这种教学模式其实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传授知识、接受知识、复制知识的机械行为。这样,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受到极大的制约。我们必须切实改变历史课堂教学上师生关系的现状。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师生互教互学、良性互动的平等关系,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态善待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知识、经验、能力、阅历上的优势,不当教材的传声筒,不盲目迷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毫不掩饰地讲出自己对一些历史问题的认识(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教师起了带头表率作用,学生就敢大胆地提出自己想提出的历史问题,就有机会说自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看法、见解。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历史课堂变成了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前面已提到,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当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所扮演“传道、授业、疑惑”的角色,教师的身份由原来的“讲授者”转化为“指导者”,职能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和查阅资料,认真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答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而且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尤其是具有创见性的观点要加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我们上人教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1变法》时,讲到“戊戌六君子”事件时,学生对于谭嗣同能逃走而没有走这一问题表示不解,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给二则材料。(1)谭嗣同的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2)谭嗣同的两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土。”再向学生提问:“对谭嗣同能逃走而没走怎么看待?假如你是当年的谭嗣同应当怎样选择?”把问题和材料带回家,鼓励学生再找些与这个问题有关的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一节课时间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