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说课稿温州市第二十五中学苏映雪义务教育实验教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基于这点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设计本课。下面我将以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的延伸和应用,学好本节课,是后续学习图形的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图形全等的前提。(2)重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因为它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的起点和基础)难点:范例(由于学生缺乏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来解决点与点,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经验)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三个角度考虑,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用火柴搭一个三角形,引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剪一剪”动手操作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通过找一找和范例,使学生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轴对称性解决简单几何问题。(2)学习过程目标: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搭一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获得合作交流的方法与经验,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教法与学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借助于多媒体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三、教学过程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几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新知——拓展新知——提高升华——归纳小结(一)情景引入:搭一搭教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火柴,拿出七根,让学生用这七根火柴搭成三角形,共有几种搭法?并与同伴交流成果。(这样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为探究活动作了铺垫,并引出了本节的课题)(二)探索新知(1)说欣赏图片:播放建筑物、生活用品等(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会等腰三角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2)说一说:你们所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如何定义?(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腰、顶角、底角、底边(这里借助多媒体更清楚)(为了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相关的边、角,我设计了试一试)(4)试一试:a.如图,点D在AC上,AB=AC,AD=BD=BC,你有在图中找到几个等腰三角形?说出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三角形腰底边顶角(此题列成表格,让学生更容易认清腰、底边、顶角)b.五角星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这里学生可能会说成8个,这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做到不重复,不遗漏。(5)画一画:请画一个底边长为2cm,腰长为3cm的等腰三角形.(三)拓展新知(1)剪一剪:你能用长方形白纸一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通过剪纸你能得出等腰三角形有什么性质?它的对称轴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呢?(我觉得这样处理教材比课本的处理更开放,更能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以上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实验探究再进行交流、总结,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由此同时也为下节课的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了铺垫。)ABCD(2)找一找:.若在AB上取一点D,你能通过对折找到点D关于AP的对称点吗?DE与AP有什么位置关系?AE与AD有什么数量关系?(设计找一找的目的是为突破本节的难点例题,同时也引入例题,通过找一找,可以复习了对称点的定义,及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这些知识都是为例题作了很好的铺垫。)(3)例题讲解例: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