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化,却培养了三个名校孙女和许多跟着外婆、奶奶长大的八零后一样,我小时候最亲近的人是外婆。外婆在川西平原农村长大,身高不到1米5,只有小学文化,她的三个孙女却分别进入了浙江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燃烧着小火焰。外婆家是平房,青瓦白墙,有个四四方方的小院,院子里一棵石榴树,一台石磨,养着两只老母鸡。我的幸福童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的:爸妈去上班,我就在外婆家玩。炎热的夏天,玩累了午休时,她会哼着儿歌,用大蒲扇给我驱赶蚊虫。外婆没有读过西尔斯、杜威和蒙特梭利的著作,但她的育儿观,和很多大家是不谋而合的。如今我也当了妈,常常回忆起童年时外婆和我玩过的“玩具”、她发明的游戏、唱过的童谣,才意识到它们对我早期认知发展影响如此深远。如今我的养育观念,可以说完全来自对外婆的传承和发散。外婆这一生的育儿哲学,总结起来是24个字:好玩具,不花钱,细养易,粗养难,要育人,先律己,身越勤,心越安。好玩具,不花钱90年代初,小县城长大的孩子还没有太多高级玩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童年的幸福感,因为我有一个聪明会想办法的外婆。一张旧报纸会在她手里变成小猫小狗;外婆煮饭,她会给我锅碗瓢盆任我敲得乒乒乓乓;外婆扫地,也会给我一个扫帚当马骑。外婆还特别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她常常把竹叶折成灵巧的小船,放在溪流里游很远都不会沉;也会做手工“金鱼”——用一截胡萝卜做鱼身子,插上桫椤叶子做尾巴,再用牙签插上小红莓做眼睛,一只只浮在装满水的木桶里,就能让我着迷一个下午。本来想在网络上找一张这种金鱼的图给大家看看,却怎么都找不到,才意识到那很可能是外婆的原创手工。在养育苏宝的过程中,很多我们精挑细选买回来的的玩具,她常常玩十分钟就永远不再碰了,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就会闹“玩具荒”。反倒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能引起她的兴趣。于是我尝试用外婆的办法,打开思路,想办法放大娃玩具的范畴。我做饭,就给娃几个木勺子塑料碗(立刻变成了她的厨房敲击乐团);我拆快递,就给她一个空纸箱(立刻变成她探索的城堡);我整理房间,也给她一个篮子请她帮我把脏衣服放进去(效率惊人)……这些安全有趣的日用品构成了我家不花钱的“玩具库“,也给了娃更丰富的探索和想象空间。细养易,粗养难我对细养的定义,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把孩子紧紧捏在手里保护着,这也不许碰,那也不让摸。说起细养,眼前总会出现几个大人把小皇帝团团围住,一边玩玩具一边穿衣喂饭的画面。外婆眼里,过度细养等于限制,而限制是最坏的教育。细养是懒办法,而粗养才是要花很多心思去实现的。因为和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相比,要把孩子关在笼子里精心呵护,太容易了。外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是“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粗养是外婆的一贯原则。她总是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节奏,又不让孩子感到窒息。她如此的爱我们,随时会解读孩子传递的信号。饿了就该吃、累了就该睡,但你绝不会看到她追着娃喂饭,或者出门给娃裹个里三层外三层。外婆的育儿原则包括:1.她相信孩子饱饿自己心里有数,从不强迫,爱吃吃,不爱吃就玩去2.你不会听见外婆说“这不行”“那不行”,她喜欢鼓励我们大胆探索身边的事物3.遇到困难(比如小椅子倒了),鼓励我自己想办法、拿主意解决;摔了不马上扶,耐心引导我自己勇敢爬起来4.每天花足够的时间和我讲故事、唱儿歌、游戏,但也鼓励独立玩耍,我认真研究某件东西的时候,她在旁边静静看着,绝不打扰5.我受风寒流鼻涕了,她会熬一锅白萝卜姜汤给我喝下发汗,不乱吃药,好得很快6.只要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娃下地玩耍、脏一点并没什么大碍7.强调参与感,做家务时鼓励我也一起来,哪怕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尊重我的动手能力8.稍大一些后,鼓励我自己出去找别的小伙伴玩,不成天呆在家里外婆的养育法,和我在育儿专著里读到的建议常常惊人相似。举个例子,宝宝会爬会走后,常常想去触摸他们不应该玩的东西(比如插座),但美国育儿专家发现,那些总是对孩子说“不”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能量。正确的做法是:在家里划出一片安全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