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春意宿州四小孙丽影【提要】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严重桎梏学生生命的发展,在新课程这阵春风的吹拂下,语文课堂教学迎来了诗情画意的春天。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让学生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里,张扬个性,放飞心灵,享受课堂幸福从而促进他们生命的发展。【关键词】春天生命春魂生本春晖生活春意生态春色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像是诗情画意的春天,她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风姿万千,各具魅力,是那么的激情、含蓄、精湛;她的课堂不仅是科学的,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物的载体,更是充满生命碰撞和交往的诗情。她与农村传统的课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农村传统的课堂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盲目服从,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充其量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棋盘里的一个棋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应当春意融融。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文老师就是“报春”的使者必须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自己的智慧去滋润和浇灌学生,和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春”带入课堂。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更多解读、实践和表达的权力,他们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在无拘无束中,在毫无遮掩中展现独特感受,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里,享受课堂幸福。由此,可以说,我们对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堂的追寻,正是对课堂教学春天的追寻。【生命的课堂是“春魂”】一位老师教《春天》一课“春天来了,杨柳绿了,桃花开了……”她便在课前折了一枝桃花带进课堂,问小朋友“桃花为什么开了?”老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作知识性回答:“因为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所以桃花开了。”不料小朋友说的全不一样。有的说:“桃花睡了一个冬天现在打了一个哈欠醒来了,桃花就开了。”有的说:“桃花听到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唱歌、做游戏,它睁开眼睛看看,也想快乐快乐,桃花就开了”……老师有点儿不满意,这时,一位班长就举起手说:“老师,你觉得我们说的都不对,那么你说桃花为什么开了呢?”这时,教师猛然醒悟,干吗非得说“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这个知识其实很简单,小朋友们发自内心的感受远比这个说得好。她便情不自禁地说:“桃花听到小朋友们说都很对,小朋友们真可爱,就仰起脸笑了,桃花就开了。”这就是课堂,这就是充满生命激情的课堂。关爱学生生命发展,正是课堂的春之灵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得好:“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富有个性的,体现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每一处解读或训练,绝不只是对书面符号的识别的体验,同时必定牵动着生命的整体投入和心灵的倾情相许。由此可见,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于对事件或事实的独特感受、体验。该案例中,教师利用小小的一枝桃花,引出一个问题,却荡起了学生心潮的涟漪,别出心裁地诉说了发自内心的、独特的想法和见解。更可贵的是,教师能马上醒悟,能在学生的追问下,灵机一动,不失时机的给予春天般的关爱,这不就是我们苦苦追寻的生命的课堂吗?【生本的课堂是“春晖”】一位教师在教学古诗《绝句》时,当他讲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班上一位调皮男生竟吹了一声口哨。顿时,全班同学屏声敛气,紧盯着老师,准备挨训了。但是这位老师冷静一想,竟坦然一笑说:“许浩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叫了,这是因为受诗中描写的环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啊!可见诗人又会产生怎样的想象呢?”于是,全班同学又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许浩同学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认真思考起来。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本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主观地传授知识,而是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探究问题,使他们处在真正的自主状态中,潜能得到了开发,天性得到了尊重,灵性得到了呵护,发展就犹如得到了“春晖”般的恩赐,鲜花怒放。正如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一样,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