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匠的儿子》教材分析《鞋匠的儿子》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通过一详一略的两个事例塑造了林肯这一人物形象。课文详写了林肯在当选总统后首次就职演讲前,一位参议员企图用林肯卑微的出身来羞辱他,让他下不了台,林肯顺势而导,用精彩的演讲将参议员们对自己的嘲笑声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表现的是林肯在他个人遭羞辱时态度的智慧、宽容。第二个事例写了林肯就任总统后不久南方发动分裂战争,林肯毫不犹豫地号召人民结束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表现的是他在国家遭分裂时态度果断、坚决。两个事例中林肯的态度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肯的光辉形象立刻鲜活立体起来。人物形象的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人风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中外几位名人,包括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钱学森》、詹天佑《詹天佑》、林肯《鞋匠的儿子》文本中蕴含着爱人民、爱国家的主题思想。但《鞋匠的儿子》是唯一一篇记叙外国名人的课文。对于林肯人物形象的解读,要追溯到选材,课文用两个事件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来塑造一个精神品质独特的林肯。①应对羞辱的宽容智慧。面对参议员的羞辱,他既宽容又针锋相对,绝不退让,既然你让我记住我是鞋匠的儿子,那我就这点谈,批评中亮出自己的观点。“他已经过世了”“忠告”“愿意为你的家人”等言辞体现的就是机智,就是力量;②反对分裂的坚定。第一个事例是“柔”,但他不是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容忍,对那些要与他共事的参议员说出的非原则性的话,他可以忍,而关乎国家利益时那是坚决不能容忍的,坚决果断的拿起武器,维护和平。③平等的思想支柱。写人记叙文的中心人物大多只写一个人,而对这一个人的表现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要求只写人物的一种较为突出的品质或精神。那么这篇文章两个不同侧面的事例想表现的是林肯一种什么精神品质呢?两个事例看似联系不大,细细品味,不正是这位提倡平等、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总统,才会领导人民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林肯的平等思想勾联起这两个事例,林肯的“说”(第一个事例中的演讲)与“做”(第二个事例中的果断维护统一)相得益彰,使得人物形象的丰满水到渠成。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事例使林肯的精神品质更加高尚,林肯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资料显示,林肯具有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舍弃个人的一时荣辱,团结自己的朋友和敌人,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我想这篇文章表现出来的就是他的这一特质。文本选材特色:《鞋匠的儿子》在选材方面也有他独特之处,是选取两件对比鲜明的事例表现林肯不同特点体现一种思想,这样的选材是学生到目前为止第一次遇到。而在此之前学过的写人课文,选取的是一件事或围绕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选取几件事。有的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或突发事件中,如五年级的《推敲》《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六年级的《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的姿势》《船长》等;有的选取人物人生特定片段或其人生缩影,如五年级的《诺贝尔》《少年王冕》《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艾滋病小斗士》,六年级的《小草和大树》《钱学森》《詹天佑》《轮椅上的霍金》等;有的选取生活点滴,如五年级的《装满昆虫的衣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二泉映月》,六年级《姥姥的剪纸》《给家乡孩子的信》等。《鞋匠的儿子》是改编自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鞋匠与总统》,原文只讲述了课文中的第一件事。编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选择文章是有着其特有的价值指向的,对所选文章在入编之前会根据教科书这一特有的育人阵地的的特殊性,进行改编、增删。课文中林肯领导南北战争的部分是编者加上去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这篇课文的定位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如果说前半部份体现了林肯机智应对的“柔”,那么后半部分则体现了林肯坚守原则捍卫正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刚”,正所谓“刚柔并济”,这样对比鲜明的两件事体现了林肯人格两个层面上的伟大,加入的这件事能让林肯“提倡平等”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化。如果林肯不做总统,他一定还是一个伟大的人!林肯的伟大,不是因为他做了总统。寥寥数语则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