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材,小课本”教学模式——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摘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教材的多样化政策,同时倡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递、灌输教材内容的过程,而是评判性地、创造性地演绎教材,实现教学个性化的过程。为此,本人考察、蹲点学习全国两所著名的外语特色学校,对其“大教材,小课本”经典教学模式进行推荐、介绍、论述,希望引起更多的英语工作者关注、学习。关键词:多套教材大容量输入因材施教提升综合能力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实施课程标准、贯彻理念、体现教改精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教师是主要课程实施者,《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有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它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态度和方式。教材观不仅涉及”教什么“也涉及”如何教“,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俞红珍,2005)。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外语教学新理念、新教学流派日新月异、不断涌现。但一线教师备受折腾,无所适从,学生基础越来越不扎实,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我们只是关注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而把希望寄予一套教材的弄熟、吃透,忽视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忽视学生的输入的质与量,这往往使我们的学生处于“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受市教育局委派去年蹲点杭州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杭外)学习,今年又蹲点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下文简称世外)考察学习,这两所外语学校在同类学校之中脱颖而出、遥遥领先,他们的先进教学理念及英语教学特色给了笔者很多启示,特别是利用多套教材大容量输入,是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扩大词汇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一、“大教材,小课本”模式使学生实现“i+1”的输入最近一段时间,整个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提倡的都是“输出型教学”(productive),强调输出,以输出为主,导致了目前英语课堂上似乎热热闹闹,但因为词汇的缺乏,表达显得干巴、苍白,缺乏创意,缺乏个性。输入是输出的前提,大容量输入才有大容量输出。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如果习得者现有水平为“i”,能促进他习得就是“i+1”的输入。刘道义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接触大的语言量,这样他们才能掌握那些有限的大纲要求的语言。”而我们大量的学校教学仅仅是一学期靠一本教材,语言的输入非常有限。我们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把忽略给学生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变为给学生提供大量1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我们应先从改革教材入手,每一种教材都有他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条件,自编或自选适合学生的教材。杭外和世外在教材的使用上,破除了“课本中心”的传统观念,实施必修课本与自编自选自荐材料结合的“大教材,小课本”的模式。在杭外学生的抽屉里,最多的是英语书,有《Goforit》、美国原版教材《NewHorizon》、阅读教材《ActiveReading》、原版英语教材《NewconceptEnglish》、《走编美国》再加一份英语报;在世外学生的书包里有《牛津英语》、《朗文国际英语教程》、《剑桥英语教程》、《中学生英语阅读新视野》,还有一份21世纪报。虽然这些教材教师在处理时有详有略,但学生所接触到语言量是我们一般学校学生的几倍。教师每个星期的课都将要对这些教材有个整体的安排,每节课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进行不同教材的链接,例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的王老师,在教SBS教材P143上的话题“Howdoyoufeeltoday?Whatdidyoudoyesterday?”引出词汇headache/earache/haveacold/soreeyes/insomnia…并在对话中消化、理解、使用这些新学词汇,等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时,王老师就把话题链接到《剑桥英语教程》P73“Whatshouldyoudoforacold?”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