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1、自学本文中的生字、新词。2、通过课文的描述,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理解信念和父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在最艰难的时候,它能激励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理清文章结构。2、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父亲在营救儿子时候的图片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忆故事、简评父子(3分钟)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地震,知道了地震的灾害。(出示图片,复习词语)这些图片都是地震之后的景象,往日承载欢声笑语的楼房已成了一片废墟,救援队在瓦砾中寻找生还者,昔日的高楼大厦全部坍塌,而地震甚至还会引起爆炸和火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朗读要求)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板书:父子))这场的成了怎样的灾难?(生读第一段)(生读第二段)昔日一片欢笑,今日一片废墟,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是的,这就是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文中怎样评价这一对父与子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投: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出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二、品读课文,了解父亲的了不起。师:默读1-12自然段,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请同学们看看文中哪些地方写了父亲的了不起。真好,同学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我们先来看看当父亲赶到儿子学校,看到坍塌的教学楼时,他的反应是怎样的?(出示)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1)这段话是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我们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2)后来却又变得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总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对儿子的承诺使父亲变得坚定,他要兑现他的承诺,即使是在一片绝望的废墟中他不放弃一丝希望,这段话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出父亲心境的转变,而促使他转变的正是他对儿子深深的爱,这是一位恪守诺言的父亲。(板书:恪守诺言)同学们,为了兑现诺言,父亲不停的挖掘着,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一起读:(出示)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1)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2)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总结:别的父母以为自己的孩子已没有生还的希望,都绝望的离开了。只有这位父亲仍然坚信儿子还活着。于是:一起读:(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1)这段话是对父亲动作和外貌的描写。他的动作是什么?外貌是什么样的?(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从父亲的外貌中可以看出,他在救儿子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伤害?(1、父亲在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