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冰山理论”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过程与方法:从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解析文本,探求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有没有人看过这部电影?看过后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枪林弹雨,血淋淋的场面的直视,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对生命的抹杀。这部电影诠释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同样是战争题材的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它给我们诠释了什么。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也可以分角色朗读。2.这篇小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战争的残忍,不残忍。。。3.文章故事的讲述者是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我老人“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我带领读者进入战争故事情境,那么从故事叙事角度来看应该属于哪一种视角?全知视角——上帝俯瞰全知视角的叙述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有限视角——凡人目光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4.正因为是有限视角,“我”无法直接知晓老人的心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捕捉。那么请大家找到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看看老人神态有怎样的变化,传达出怎样的情感?1高兴(对故园的眷恋)茫然(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木然(绝望)5.随着老人的情感变化,“我”对老人的态度是否有变化,你从哪里体会出来的呢?三、品读课文1、“我”与老人初步见面的态度是怎样的?片段1.(两个学生对话部分表演)“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归纳:①“噢。”的分析与读法。我对老人的态度是:心不在焉冷眼旁观爱理不理片段2.(三个学生表演,加了一个旁白)“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①“什么动物?”②“你没家?”“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关注他的生活。我对老人的态度是:逐渐关心片段3.(两个学生对话表演,其他学生旁白)“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2“巴塞隆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