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VIP免费

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_第1页
1/2
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_第2页
2/2
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这是《论语》中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段文字的意译,堪称神译。译者显然也是被两千多年前的浪漫感动得“稀里哗啦”“此为《论语·先进》篇最后一节,记述了孔子和他几个弟子的一次群聊。”今早,我在读鲍鹏山的《孔子如来》一书。因为近年来,跟着老师在科大网络课堂听课,在长江书院诵读《论语》近百遍,又在书院每周有读书会上的讨论交流,颇有兴趣,渐渐地,对相关的书籍等也有了兴味。(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如果说子路三人的语言是应用文,曾皙的语言就是诗歌。同样是谈“志”,子路三人的“志”在物境里,曾皙的“志”在意境里,不会累于物,周行而不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言志”是我们传统诗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为什么一定要用“诗”来言我们的“志”呢。鲍鹏山认为。这是为了让我们的“志”有些弹性,尤其是在面对现实坚壁时,能转个弯,不至于撞墙。这不是“志”的改变,而是“志”的回旋与柔韧。物之“弹性”是物的记忆,弹性越强,受压变形后回到原状的意志力越强。人的志向亦然。那么,由此想来,我们做人,与周围相处,是否应该有点弹性。对于《论语》的学习,有过讨论和感受:《论语》第十四篇的“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理解: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邦国,也适用于单位上班族、自己家庭和自己第1页共2页身心调和。我们不能因为不是一就是二,很多事情不是这么简简单单判断的,也不是绝对的。想起以前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知道修身养性为何,那时的我,在工作和生活大事小情面前,总爱探个究竟,自我感觉一向爱憎分明,是非明断,大事小事总要判一个对与错。任死理,还觉得自己很有正义感,并公正宣称:我只会对事不对人。熟不知,事与人能分离吗。所以我有时为了把事情办好,直奔目标,在做的过程中,有意无意会伤了周围的人。(现在看来是一种偏激,是一种思想不成熟的表现)。人都做不好,如何做事。不能因为你的存而在令周围大多数人不安、难受和别扭,世界不会因为你的执拗而改变。我目前好像不那么较真了,我是圆滑了、世故了。还是……。我目前的些许改变,感觉自己内心柔软了,温暖了,身心调和一些,周围美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如此种种,我宁愿承认自己是“圆润”而不是圆滑。看过一篇微信文章《你越对越得罪人》,题目有点另类,但是里面的观点,我有些认同,工作生活中有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中国人心里图个圆满,不图一定要分个是非曲直。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会更宽容了。智者还是混沌一些吧,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倒有些道理呢。中国文化向来以“和”为贵,只要不是敌我是非的面前,大家不是追求绝对的对与错,而是一种我们大家都接受都舒服的“圆满”,这是事情能开展下去的前提。没有一个和谐的氛围,亲人间的谈话都难以进行下去,何况是一起合作做事呢。西方心理学上沟通技巧中的“共情”也是如此。如同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会觉得孔老夫子敦厚淳朴,亲和温暖多了。还是以《孔子如来》书中的一句话作结吧:“孔子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于他人的谦卑,孟子张扬的是道义对于权势的优越”“孔子在做自己,孟子已化身为道义”。——《孔子如来》第2页共2页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人的群聊——读《孔子如来》有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