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学记》有感个人的讲述,一代人的历史-读《上学记》有感高一(2)班孙何凝现在的人已经习惯把一段狭长绵延的时光斩钉截铁地分为三个时段: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每一段历史具有她自己的特征,每一个时代也影响了一代或几代人的意识。何兆武先生讲述的那段历史恰是我所认为最复杂其实又很简单的近代史,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那段历史。说是复杂,新旧文化的交替,包括思想、观念等;新旧政府的更迭,暂不说清王朝,在近代其间北洋政府,南京政府等等;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的变化""说是简单,大部分人拥有同样的目标及追求。我很羡慕何兆武先生,庆幸通过他的讲述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代人的单纯幸福,同时通过《上学记》也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在追求上亦存在许多问题,还有一大段路程需要我们摸索着不断前进。一、特殊时代下多样的快乐何兆武先生讲述的时代是特殊的,具有多重性与更迭性。正好在许多新新旧旧中间。“鬼子来了”“恋恋故乡情”等章节都叙述了人们迫于战争,只能颠沛流离,不断停停走走,居无定所的故事。但那代知识分子感到流离是振奋的,“人生不能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是艰苦的,可是精神却是振奋的,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做亡国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意识,也正是这份超越物质的力量支持他们。他们或许感到快乐,也许在逃亡中看到路旁一株花的绽放而感到温暖,也许在休憩中看到秀丽江山而感到惬意,也或许为听到中国打胜仗而感到快乐,但这些仅仅只是快乐。我不愿意用幸福一词,幸福太大了,快乐是不等同于幸福。况且从我心里来说,我拒绝承认他们幸福。从1840年的一声炮声响起,中国的幸福就已经消失殆尽了。人们就更加不可能感到幸福,因为小家需要大家的庇护。中国被屈辱凌驾,任凭侵略者的疯狂掠夺,幸福感从何而来呢。尤第1页共10页其是青年人,他们作为中国的希望,他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需要担当。所以他们感受的只能是特殊时代下多样的快乐,怕谈不上幸福。二、交流碰撞中的求学精神西南联大中的学术氛围是最吸引我的,也是最令我羡慕的。文章中提到到杨振宁和黄昆两大才子在教室外,在草坪前高谈阔论的场景,还有何兆武先生宿舍中的学习氛围,室友们有的左派有的右派,个人主见也不同。对于某一件事意见不同是常有的事,一个人说对,一个人说不对,互相争执起来,毫不松口,但是就是由于碰撞,才擦出了许多智慧的花火,你吸收了我的想法,我了解了你的观点,这样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了一件事。况且双方争执过后,还是好友,有什么谈什么,没有一点芥蒂罅隙。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一下课便向老师表达不同意见,老师也愿意与之交流。在那个特殊年代,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联合并为西南联大,从老师,学生等多方面来说,真可谓都是一流的。大师云集:物理系的元老叶企孙、物理学家吴有训、化学系曾昭抡等等,也正是在这种积极交流,敢于质问的学习氛围中西南联大培养了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譬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民主人士张奚若、王浩、吴晗等等,这样的氛围怕是现在不多见的了。现代学生不能说是胆小如鼠,但对于老师仍有畏惧感情,有问题不敢问,更谈不上什么争执了,西南联大学生的敢于质疑,善于交流的精神是需要我们所要学习的。三、自我成长中的灵魂自由不可轻视自我,更不可无视自我成长。何兆武先生笑说自己是自由散漫的作风,从小到老总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读书方式。但我认为自由恰能更好地塑造一个人,不必拘束,不受限制地学习,用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亲近新鲜事物。那代人的自由有一部分是西南联大赋予的,我所以为。但现在学生的自由已越来越少,变得单极。一方面许多学校现实地意识到在应试教育下所谓的培养人的灵魂自由是不切实际的,并采取了许多死板的方法来遏制学生自由,一方面学生各方面压力重大,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成长。在现代中,自由的释义第2页共10页显得太狭隘单薄了,就是有单纯的空余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学业压力繁重,许多补课机构补课参考书限制了学生的生活也致使学生老是呼喊渴望自由,扔到沉重的书包,然而这扔掉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