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台北人》有感文/庄稼人花了一个周末的闲余时间看完了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缘由是因为看了《十三邀》里对于白先勇先生的访谈,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心。从写作手法上来讲。其一,台北人的主题是通过10篇左右独立的短篇小说来表达,看似毫无关系,但放在一起却又不显得突兀,并且互为衬托,把一个社会中的上中下层的人物的生活展现的生动可感。这种写法倒是挺新奇的。其二,小说的行文言语不经意间透漏着古典的优雅。这也从侧面上反应出,《红楼梦》以及昆曲对其影响之深。这也让我想起,高二那时学习元曲相关的课文的时候,确实觉得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从内容上来讲。第一点感触是,台北人或者说是从大陆过去的台北人,如何对待过去是其始终绕不过去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大上海的灯红酒绿,还是一碗热腾腾的桂林米粉;无论是北伐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是抗战时期的惨烈,都在这些迁徙过来的台北人身上留下了割不断的印迹。一部分人从原来的繁华生活落入现在的不景气与衰败,不自觉的沉迷于对于过去的幻想当中;也有一部分人从原来的小人物发迹了,对于过去则没那么留念。因此,从大陆到台北也是一种洗牌和重组。第二点感触,借用白先生在访谈节目里所谈到的,对于儒道佛的理解。一个人青壮年的时候比较信奉儒家,因为儒家是在教人进取,建功立业,追求功名利禄;到了中年以后,对于功名利禄没那么看中了,开始信奉道家,走了归隐之心;到了晚年,开始反思自己这一生,开始比较信奉佛家。这三家构成了大部分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支柱。第三点是,我突然有点明白为什么好多台湾电影里的人物看起来是是那么的温文尔雅。我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有有分不开的关系。直观上来看,繁体字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第1页共10页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以上。-end-第二篇:台北人白先勇:《台北人》翻开白先勇的《台北人》,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就是。“纪念先父先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年代。”不经在想是怎样的一个年代,让作者及他的父母难以忘怀,需要用一定的文字来记录他们走过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日子,他们在那个年代经历了怎样的故事,需要向后辈们点点讲述来抚慰自己饱经风霜的心灵,是怎样特殊的往事让作者借此篇小说来表达对父母以及那些共同生活在忧患重重年代里的先辈们的敬意,同时也向我们这些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缓缓道来怎样的情节,传递何种感情呢。带着这些疑问翻阅这十四个短篇小说,发现它们共同描述了内战前后的故事,讲述了那个战争年代里各色各样,有着不同经历的人们的迥异的生活。战争,动乱,分离,死亡,冷漠,这些是这本小说的大背景,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到人性在忧患中或大放光芒或肆意扭曲,在时代大背景里,人们都是浮游生物,渺小,低微,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无法预测明天会有怎样的悲哀降临在自己身上,无法阻止忧患重重的年代的前进或倒退的脚步,无力的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就上演各种戏码,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生大舞台上展现魅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物,旦角或丑角,我们无从评判,毕竟我们未经历过那个年代,我们不知道当自己面临那些境况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一把青》里的主人公朱青因战争爆发而丧失了新婚丈夫郭轸,在师娘的精心照顾下才放弃轻生的念头,多年之后在台北和师娘再次相遇的朱青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胆怯害羞,一身透明紫纱洒金片的旗袍,一双足有三寸高的高跟鞋,一扭,全身的金锁片便闪闪发光起来,赢得满堂喝彩的朱青再也不会因为情人小顾的去世而悲伤,沉迷于麻将和厨艺的她对生死置若罔闻,战争把她的怜悯慈悲一点点消磨耗尽,多情善感的她如今只求精彩快乐的过今天和以后,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快乐,可在战争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说“我很快乐”呢。另一个深受战争残害的是《花桥荣记》中的第2页共10页卢先生,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给孩子补课辛苦积攒的钱给香港表哥偷渡未婚妻,满心期待用十根条子五万五千块换来自己的幸福,不曾想表哥骗了他,他颓废了消沉了,曾经洁身自好的他为发泄愤怒找到了洗衣婆阿春,不曾想被阿春暴打,咬掉大半个耳朵,他的人生因为战争而从幸福顶端颠落到穷困潦倒,小说结尾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