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县会议会址活动心得盘县会议会址、烈士陵园活动心得体会盘县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在1935年到1936年期间,先后就有红军一军团、三军团、五军团、中央纵队以及红二、六军团长征时经过这里。尤其是红二、六军团在盘县召开的“盘县会议”,更是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一次最重要的战略转折性会议。后来实践证明,红二、六军团渡江北上的决定,符合党中央和红军提出的战略方针,不仅从根本上摆脱了在长江以南孤军作战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形势,对维护党与红军的团结,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推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迎接抗日民族统一高潮的到来起到了重要作用。肖克将军在《二、六军团会师前后》中说:“二、六军团从桑植到盘县,只是争取建立根据地的战术行动,而盘县会议决定北上会师,乃是长征战略转移的开始,现在看来,盘县会议接受总部的指示,是正确的,对二、六军团与四方面军会合,进到陕甘宁,这是关键性的决策。”1984年,他还亲自为盘县会议会址题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是一部极为错综复杂的伟大历史,是一幅曲折迷离的宏伟画卷。万里长征虽然过去了将近75个春秋,但万里长征历程中仍有许多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盘县会议”就是其中之一,史学专家对“盘县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性和重要性,仅次于“遵义会议”。震撼世界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改变中国人民的命运、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为全人类所景仰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伟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长征精神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页共4页一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这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最强大的精神支柱。红军战士自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满怀共产主义理想,誓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们每到一处就宣传“打土豪,分田地”,推翻“三座大山”求解放,唤起民众同心干。正因为他们具有这种坚定的红色信念,才能在长征途中面对任何艰难险阻,表现出不惜牺牲,英勇顽强的毅力和惊人的智慧,才能形成“拖不垮、打不烂、挡不住、困不死”,所向披靡的红色铁流,才能创造出不达目的不罢休,高举红旗永不倒的人间奇迹。今天,党领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新时期的又一次新长征。尽管摆在我们面前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只要我们能够像当年红军那样,树立起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我们也就会为早日建成小康社会而排除万难,勇往直前。二是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据资料记载,中央红军长征368天,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有235天白天行军,18天夜行军,日平均行军74华里。他们先后翻越18座大山(5座长年积雪),强渡天险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24条河流,辗转64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封锁,通过6个少数民族地区。战士们所表现出的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和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的确令人赞叹和钦佩。当前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非常需要继承和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牢记和实践“两个务必”的教导,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我们事业必定胜利的根本保证。三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优良作风。红军长征的历史是一部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历史。红军把代表人民的意志、愿望和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长征途中就出现过不少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故事。红军路过村庄时,群众自发地为他们提茶送水,送鸡蛋、布鞋等等,第2页共4页表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著名歌曲“十送红军”就是典型的真情表达。红军这种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作风,就是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同样,我们今天干任何工作,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群众路线,虚心向群众学习,从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