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athd春节的由来和习俗作者:张本瀛来源:《全国新书目》2009年第03期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同时不少少数民族也与汉族同胞一样共同欢度新春佳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生活在全球不同国度的广大华人和中国十几亿炎黄子孙普天同庆,人们尽情的载歌载舞,其喜庆和欢乐的热烈气氛毫不逊色于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如果提到我国春节的起源,据相关史料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最早是远古时期的古代先人们与其从事的农业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人们习惯性地把春节称之为过年。所谓“年”,最初的含义便来自农业生产实践。古代先人们把五谷的生长周期叫作“年。”“年”字的写法又为“稔,”书中都把它放在禾部,用以寓谷禾丰稔之美意。据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由此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美好日子。《辞海•禾部》记载,“谷一熟为年,故亦谓年为稔。”古籍《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意思就是收成好,大有年,就是大丰收的意思。从原始社会开始,古人们为了合理安排农时以从事农事活动。由此延续至公元前214前1066年,夏、商时代,先人又通过天文观测进一步确定岁时节候,出现了夏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12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一天为朔,月圆时为望,月的开始以朔日子夜算起,正月的朔日从子夜起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这一天也叫“元旦”。据梁人萧子云《介雅》诗中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为一年之始,旦为一日之晨。元旦,即新年开始的第一天。远自西周(前1066——前771)开始使用“年”字纪年纪岁。西汉《尔雅.释天》中写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此时,要隆重举行一年一度欢庆农业丰收,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活动。据《礼记》记载;从周朝开始,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的礼仪。另据《诗经》记载;年终之际,人们用稻谷、枣子酿酒,供奉神灵和祖先,庆祝丰收和新年的来临。即便当时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只能用简单粗劣的食物果腹,也要必须举行与之匹配的祭祀活动。周代的时候,先人们的年终庆祝与祀礼活动,还带有某些原始社会的痕迹。至周代以后,由于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和之后秦王朝统治的时代,不断出现群雄割据,社会局面极为动荡,因此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年节风俗。据相关史料记载,年节风俗的最后定型基本始于汉代初期。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全国以后,又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文景之治”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扶持下,到了汉武帝时代,出现了封建社会少有的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众日趋生活丰裕富足的兴盛时期。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根据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建议,命其修订规范历法,再次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据《汉书.孔光传》:元旦为“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或称岁、时、日、月的“四始”,亦称“三元”、“三朔”。因元旦是年、月、日三者之首,所以无论皇室还是民间都十分重视,它是正月喜庆日子中的第一个高潮。从此,年的时间进一步统一起来,以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但对“年”,不同朝代又有着不同的叫法。周代称“元日”,汉代叫“正日”、“岁朝”,唐代叫“元朔”、“新正”,宋代叫“元旦”,清代叫“大年初一”,此前均不见“春节”的提法。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改“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于是各省都督府代表在江苏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启用公历。这样,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据《风俗通》解释:“春者,蠢也。”蠢有昆虫活动之意,意思是说,春来虫动,幼苗吐绿,万物开始复苏兴旺。《公羊传》则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是吉祥、幸福、美满的最高象征。节,即节气,地球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将春与节联系在一起,即“春节”的意思。但是南京会议上并未正式命名和实际执行。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新中国采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把公历(阳历)的1月1日改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