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一、教学重点:根据课程目标的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2、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3、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他们的作用。4、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5、掌握说明文写作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6、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阅读“事理说明”类的文章以及我们探索世界万物的奥秘时,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认清是什么,有什么,二是弄懂为什么。本单元课文中第十五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十一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主要明确客观物质世界的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第十二课《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则主要表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永无止境,应不懈努力。教学时,应强调单元整体联系,每篇课文之间的内在关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探索永无止境的顺序来组织教学。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语文课程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师应用多媒体演示或以丰富的感性的语言的等多种形式来创设情境,开展切实可行的语文小活动,巧妙地转换文本信息呈现形式,重视文本的解读。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调动主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能自主、合作形成单元探究专题,并从作品中领会到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本单元还要求指导学生学写简单说明文,掌握说明文写作的一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了解主办校刊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校刊。三、课时安排:总课时14课时十一《沙漠里的奇怪现象》2课时十二《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1课时十三《活板》2课时《核舟记》2课时十四《叫三声夸克》1课时十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1课时十六《山市》1课时写作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可放在课外)1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竺可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文章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相信科学这一伟大真理。[教学重点、难点]1.从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一切怪异现象。2.文章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等。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本文描述并解释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现象。全文5段,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1)描述了沙漠里的一些奇怪可怕的景象。第二部分(2-5)科学地解释了沙漠里奇怪可怕的景象。三、学习第一部分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沙漠里可怕的景象具体的表现有那些?明确:文章从“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大量人物中,突出“晋僧法显”和“唐僧玄奘”两个人物,写他们对沙漠“可怕”和“恐惧”的观感。在概括两个人物对沙漠的感受的基础上,文章具体叙说了他们各自著作中的有关内容:沙漠中,“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无比恐怖;“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十分荒凉;“认不出路,只是循着从前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多少沙漠过客遭到悲剧的结局。这些叙说让读者触目惊心,也激起了读者的探求真相的欲望,很好地引出了下文。四、学习第二部分阅读课文第2、3、4段,思考:第4段是怎样从科学的角度解说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明确:第二段以反问开头“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样可怕么?”表明了对法显和玄奘所说情况的否定态度。紧接着,又用设问启发深思,引人入胜,而“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亲身体验的交代,寓含在科学工作者面前奇怪现象可以正确解释的意思。第三段,从古代法显、玄奘“深入大戈壁”时的困苦条件,解释他们觉得沙漠“可怕”的原因。“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汽车飞机来支援”,这一句中包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