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教材分析:《梦溪笔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二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和建筑理论技术达到的高水平。文字简洁生动,70和130字分别清楚记述,而且有详有略。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之""其""以""悉"等。3.说出这两篇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译讲初步理解课文.。2.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受到应有的启发。教学难点:1.说出这两篇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2.简洁生动,详略得当。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自学: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沈括及其作品《梦溪笔谈》;2.查阅工具书,尝试流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熟读课文,疏通《以虫治虫》篇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获得“环保”方面的认识。教学步骤:导入:1.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对绿色农业的关注导入。2.关注科学,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说起。1.请同学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其作品《梦溪笔谈》。明确: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写《梦溪笔谈》,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他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共30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药议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它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2.请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正音。(老师对句读、语气语调作适当指导。例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是按意义划分的。)【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农民常常“靠天吃饭”。这里的“天”不仅指天气,还包括各种自然条件。因此,经验就成为庄稼汉们种地的资本之一。作为被积累和传承的经验,《以虫治虫》的故事被记录下来。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什么时候,是怎样开始、发展和结束的呢?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自读《以虫治虫》篇页下注释,自己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内容,记下疑难词句,小组交流,以求解答。2.小组提问,交流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解疑。【学生活动三】理解探究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虫害发生的时间:虫害发生的季节:虫害发生的范围:解决虫害的经过:2.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学生活动四】探索无限1.说一说你知道的生物防治。2.(参考,可不讲)我们知道,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有总结科学成就的目的。而本文只叙述了农耕中的一件小事,似乎很难看出其中有人类科学研究的功绩。那他把这样一件小事记入《梦溪笔谈》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编者从该书众多辉煌的科学成就中选这一篇入教材,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明确:①沈括充分认识到了生物间的生存斗争对农业的重要影响。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