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意见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增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紧迫感;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合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广大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全面实施城乡特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完善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制度、大力开展城乡教育救助工作、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积极实施就业援助、建立应急救助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扶、捐助制度、建立政府领导、归口管理、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体制、落实社会救助必需的资金、加快建设基层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网络、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具体材料请详见:各乡、办事处,区直有关部门:为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增强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工作的紧迫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广大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但是,由于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天灾人祸等原因,尚有不少特困人口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困难群众面临的问题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基本生活之外,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困难进一步突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力度明显不足,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健全覆盖全区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各有关部门办要充分认识做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全区城乡社会救助能力和水平。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建立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第1页共5页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逐步构建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救助工作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法律化、服务社会化。(二)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强社会救助工作是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确保必需的投入,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二是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社会救助制度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充分体现公民权益的平等,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得到应有的救助。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救助标准。三是依法救助、管理规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套与衔接,提高工作效能。救助工作要依法行政,规范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四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统一部署,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发展。既要考虑城乡共性又要突出各自特点,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适当向农村倾斜。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的针对和有效性。一要科学调整救助水平。根据物价上涨指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因素,通过科学测算,实事求是地调整保障标准,做到既能满足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能促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自主创业。二要推行分类施保。对低保对象中大病、重残、单亲家庭、子女上学等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政策倾斜,适当提高补助水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三要实行动态管理。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及时停止其低保待遇。积极开展调研,结合我区实际,建立规范、统一的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妥善解决农第2页共5页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来源问题,加大财政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