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总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总量为5万字,小学中年级的阅读总量为40万字,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总量为100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才能够达到阅读数量,并且保障其阅读质量。“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一方面寻找更切合“农村小学”实际,让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形成一系列的指导策略,进一步提高阅读质量,摆脱目前的种种制约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及能力形成的不利因素,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徐州徐冬梅等开展的《亲近母语》课题,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温州实验小学龚爱敏老师也对课外阅读作过有益尝试。薛瑞平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我们二年级了》,「美」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等书籍也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因此,我们课题组提出《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1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一)理论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不仅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说明新课标对阅读(特别是大容量的课外)作用是肯定的,它强调了阅读能够起到沟通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学生能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拓展视野,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从而起到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发展人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1)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