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小红军教学目的1.融合自读自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难理解的词句。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中心,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小红军和陈庚是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知道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了解课文背景1.以“陈庚的回忆”的形式,通过课件展示几组红军过草地的镜头,教师配以深情的话外音,使学生对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有形象的感受。(课件展示的镜头:恶劣的草地环境;红军在艰难的行军;红军陷入沼泽的情景;红军以草根、树皮充饥;茫茫的大草地;疲惫的人和马……)2.同学们,看完这一组镜头后,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3.继续以“陈庚的回忆”引入课文的学习。是一件什么事让我们的首长如此深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二、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一读”——整体感知,初步体会人物感受。1.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庚的马背上。)2.读完课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陈庚的感受吗?(受骗、上当、后悔、内疚……)3.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几个重点句子:“不对,我受骗了!”“陈庚同志全明白了。”“陈庚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4.找出这几个句子所在的段落反复朗读。(1)默读、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组读(听、感受)。(2)从朗读中你体会到陈庚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一种深深的自责和悔恨。)(3)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几段。5.质疑:读到这些地方,你有什么疑问吗?估计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可以梳理归纳为这几个大问题:(1)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陈庚为什么会受骗?(2)“陈庚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3)陈庚为什么会那么自责和悔恨?“二读”——围绕疑点研读课文,深入人物内心世界。1.课件出示研读要求:(1)围绕三个问题独立研读。划出相关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1(3)和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相关词句和对这三个问题各自的看法。2.学生围绕几个研读问题进行研读。(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相机指导。)3.汇报交流:问题一:小红军是怎样“骗”陈庚的?陈庚为什么会受骗?(1)引导学生了解小红军是怎样一步一步“骗”陈庚的。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三次拒绝陈庚的帮助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来细细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个别重点词句有感情地齐读。)(2)议一议:陈庚为什么会受骗呢?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话和神态动作来理解。陈庚之所以会受骗,是因为小鬼的话理由充足:A、他的体力比陈庚同志强多了;B、可以和陈庚的马赛跑。这两点是想证明他不用骑马也能走。C、要等他的同伴,意思是不能同陈庚同志一起走。D、干粮比陈庚同志的还多,意思是不能要陈庚同志的青稞面。除了理由充分外,小鬼的动作、表情也不能不令人信服。“微微一笑”“倔强地说”“把腰一挺”“做出赛跑的姿势”“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3)思维拓展:事实是小红军说的那样吗?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小红军外貌描写的句子,描写环境的句子和课件中所展示的红军过草地的情景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其实已十分艰难,可他宁愿自己受苦挨饿,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4)理解课题:“倔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题说小红军“倔强”?(“倔强”的意思是指性情刚强不屈。引导学生理解陈庚同志遇到小红军的时候,这个小红军实际上已经极度衰弱了,但他仍然尽力设法瞒过陈庚,怎么也不接受他的帮助。所以说他倔强。)(5)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2—10自然段的内容。问题二:“陈庚全明白了。”他全明白了什么?(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陈庚明白了什么。(他明白了小鬼为什么不肯骑马,为什么不肯和他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