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盐城市艺术类考生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大丰市第二中学设计人唐蔚新审核胡云祥专题复习(四):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重点、难点1.重点:国民党的建立、发展及其性质的变化;国民党“一大”;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及其评价;国民党政治纲领的演变及其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和成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共两党关系方面: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及其异同;国共双方的政治较量与军事斗争;新时期国共关系的新发展。2.难点:对于有关国共两党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的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国共两党的发展历程及两党关系一.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及其纲领1.同盟会(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讲起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2.国民党(1912年)1912年,宋教仁将同盟会和其他几个党派改组成为国民党。希望通过合法斗争,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组阁,以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国民党的性质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3.中国国民党(1924年)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孙中山重新阐发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4.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国民党(1927年)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宁汉合流后,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此时,国民党演变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二.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制定革命纲领: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最高目标和党的中心工作;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确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策略。②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革命阶级联合的重要性;中共“三大”正式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政策。③大革命失败后,纠正错误,实行工作重心的转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④在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都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独特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⑤抗战胜利后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⑥全国解放前夕,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2.社会主义时期①1949年—1956年,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经验教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②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956年至今,中共三代领导人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都是这一探索过程的重要里程碑。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或邓小平理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有力地向前发展。三.国共两党的关系1.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①首先是斗争目标和广泛性的不同。第一次合作时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国内的敌人,参加统一战线的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参加者包括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的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