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主要介绍两个问题:①什么是“建安文学”和“三曹”以及“建安七子”,曹操的《短歌行》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②“建安风骨”的两大特征。这一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东汉帝国在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形成大小军阀群雄割据的局面。经过一段激烈的军事斗争,逐渐由曹操统一北方,与此同时,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分别据有东南和西南地区,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汉献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但为争取人心,仍打着汉献帝的旗号,历史上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时期产生的文学,文学史上称为建安文学,主要是诗歌。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主要是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称为“三曹”。围绕在他们周围的文士最著名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王禹、应扬和刘祯七人,称为“建安七子”。他们都亲身经历了汉末的动乱,亲眼看到了社会的深重苦难,又都有重新整顿山河,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们的诗歌有两个鲜明的特色,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一是诗人勇于面对现实,反映战乱给社会带来深重的苦难,充满现实主义精神,二是诗人对实现国家统一有强烈的理想和追求,慷慨悲凉,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一、导语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习陶渊明的舍与得。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