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挑战机遇与对策第一页,共二十七页。一、中国以往的城镇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52.57%,户籍城镇化率35.29%。三分之一的城镇人口无法分享城镇公共服务。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扩张速度大于集聚人口速度;农村人口减少但占地却增加:农业用地占优补劣。3、城镇化的发展区域严重不平衡。超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过度,集聚大量人口,城市已不堪重负。内地中小城市缺乏产业支撑,人口减少,经济萎缩。4、城市的发展方式非常粗放。重速度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5、城镇化不够和谐。大拆大建、被城镇化、三留守。第二页,共二十七页。二、如果我们继续走老路,城镇化面临很大风险。1、排斥农民工进城的城镇化挑战社会公平。2、摊大饼、大量占用耕地的城镇化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3、大城市高房价、农村征地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挑战社会和谐。4、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和百姓的生活。5、巨额的城市债务与不断增大的土地金融风险威胁国家经济发展。第三页,共二十七页。三、城镇化必须转型。新型城镇化的四大要点。1、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体制变革的过程。不是投资上项目,圈地盖房子。通过户改、土改、投融资改革,解决人、地、钱的问题。2、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包容性增长的过程,核心是农村转移人口进城。3、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均衡发展的过程。改变人口向特大城市和东南沿海过度集聚现状,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重点发展中西部城市群。4、新型城镇化是一个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过程。第四页,共二十七页。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特点、问题与难点1、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政府配置资源的依据。城市根据户籍配置公共资源,农村根据户籍配置土地等资源。政府配置的资源越多,户改的难度越大。户改的关键是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和数量。2、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在城市主要是保证进城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城市的承载能力问题。在农村主要是承包地和宅基地权益问题。3、户改面临的问题:一是城市间流动人口;二是本市、本省农民工。三是外省、市流动农民工。4、进城还是返乡:高度分化的四类农民。第五页,共二十七页。五、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1、户改的原则。分类有序、农民自愿。2、户改的特点。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3、户改的机制:建立农民工进城的成本分摊机制和农村宅基地的退出机制。7、户改的长远目标:一是户籍与福利分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大幅度的减少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和领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第六页,共二十七页。六、现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1、土地财政为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巨额资金。土改:成就了新中国。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支撑了中国的城镇化。吃饭靠财政,建设靠土地。2、土地财政解决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3、土地财政为当地公共品的发展提供了巨额资金。第七页,共二十七页。七、土地财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土地财政面临的问题:一是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增加财政收入,拿地便宜,导致空城、鬼城。二是导致城市高房价。三是土地金融孕育地方债务风险。2、土地财政面临的挑战。一是新增用地供应逐步减少。二是征地拆迁成本日益增加。三是失地农民形成的社会压力增大。四是房价上涨成为重大民生问题。第八页,共二十七页。八、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1、重大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已经被锁定。形成“零和”关系。土地财政收入:已经成为居民的公共福利、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农民就业的工业用地、廉租房的资金来源。改革:如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房地产价格下跌都会减少土地出让收入,直接触及地方政府、城市居民、就业农民的既得利益。2、改革要求的系统、协同、同步可能比改革目标本身还要重要。(十七界三中全会、征地制度改革搁浅)第九页,共二十七页。九、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增值收益归谁?不同系统的比较。1、市场经济国家:农民的土地私有——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