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声声慢教案1VIP免费

声声慢教案1_第1页
1/5
声声慢教案1_第2页
2/5
声声慢教案1_第3页
3/5
声声慢【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象与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3.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五分钟循环播放“李清照画像”幻灯片,配以王祖贤唱的《声声慢》曲,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一、以学生初中学过的两首李清照词《如梦令》《醉花阴》导入有这样一位作家,她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唯一伟大的女作家,她的词是被称为正宗一派的,她反对柳永的粗俗尘下,她非难苏轼的诗化的词,她的词富于性情与生命的表现,她的词具有空灵高尚的艺术品质,她就是——李清照。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读过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少女时代的她有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有的是开朗活泼的性格;有的是闲适的心情。我们也读过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中我们读到了“物是人非”,读到了伤离感乱,读到了凄楚哀苦。同是李清照的作品,为什么两首词的心境与情调却如此不同呢?二、走近作者李清照[明确]南渡是李清照(1084—1155)人生的分水岭。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1125(41岁)年金兵入侵,两年后(1127年)北宋败亡。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在赴官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中晚年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国破、家亡、夫死、物失)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悲痛。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为伤时感乱、怀乡忆旧之作。《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也是她后期的代表作。据考证,这是她亡夫不久所作。三、听读朗读,整体感知词人别样的愁情。(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1.听录音范读12.学生齐读这首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愁。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你是如何感受到这份愁的?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品读意象,感悟意境咀嚼涵泳,品味语言四、品读《声声慢》1.提问一生: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分析起句)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冷清:强调不热闹清冷:强调冷静而凄凉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这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声声慢教案1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