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测绘是在控制测量工作之后,以控制点为测站,测定其周围的地物、地貌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测图比例尺缩绘在图纸上,并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勾绘出地物、地貌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形成地形图。测绘地形图的方法:经纬仪测绘法、小平板仪与经纬仪联合测绘法、大平板仪测绘法、摄影测量及全站式电子速测仪测图等。第一页,共四十三页。做好测图准备工作:整理资料,勾绘出测图范围。绘制整个测区的展点网图,并在网图上绘注测区中图的分幅和编号。定出本测区的施测方案和技术要求。准备测量仪器设备。准备测图板。第二页,共四十三页。8.4.1图纸准备临时性测图,可将图纸直接固定在图板上;长期保存的地形图,可以将图纸裱糊在锌版、铝板或胶合板上。图纸的选用1)磅纸(机械制图用的图纸)2)聚脂薄膜——透明、不变形、可洗。第三页,共四十三页。8.4.2绘制坐标格网方格网的大小:40cm50cm或50cm50cm方格的大小:10cm10cm1)对角线法oabcd第四页,共四十三页。2)格网的检查要求:格网交点应在一条直线上,偏离不应大于0.2mm。每格长度误差也不应超过0.2mm。小方格对角线长度(14.14cm)误差不应超过0.3mm。第五页,共四十三页。8.4.3展绘控制点例:展绘控制点A(647.43,634.52,4.50);B(913.46,748.63,6.45)。1)确定格网线的坐标、注记。2)确定控制点所在的方格,按比例尺展出。3)检查:在图上量取相邻控制点间的距离。其与理论值之差图上0.3mm。0.50.510009008007006005005006007008009001000A4.506.45B第六页,共四十三页。8.5.1.碎部点的选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和地貌的特征点上。地物的特征点就是决定地物形状的地物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交叉点、弯曲点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对于地貌来说,碎部点应选择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鞍部、山脊、山脚、谷底、谷口、沟底、沟口、洼地、台地、河川湖池岸旁等的坡度和方向变化处。第七页,共四十三页。平坦地区城市建筑区第八页,共四十三页。(1)“地物”取“轮廓转折点”。东大道坚55.405.35第九页,共四十三页。(2)地貌—取“地性线上坡度或方向变化点”。第十页,共四十三页。8.5.2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经纬仪测图法就是将经纬仪安置在测站上,绘图板安置于测站旁;用经纬仪测定碎部点的方向与已知方向之间的夹角;再用视距测量方法测出测站点至碎部点的平距及碎部点的高程;然后根据测定数据,用量角器(又称半圆仪)和比例尺把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注明其高程,再对照实地描绘地形。第十一页,共四十三页。视距测量(stadiameasurement)原理及公式1)视线水平时viHHlKDABK—取100,l—上、下丝读数之差,i—仪器高,v—中丝读数。第十二页,共四十三页。'l为水准尺与视线垂直时的尺间隔'lviDhklSDklSllABtancoscos'cos'cos'2则(1)视距公式:(2)高差公式:2)视线倾斜时第十三页,共四十三页。经纬仪法测图(mappingmethodwiththeodolite)1)配置(1)工具:经纬仪、图板、塔尺、小钢尺、量角器、三棱尺、计算器、铅笔、橡皮等。(2)人员:观测员、记录计算员、绘图员各1人、立尺员2人。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2)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步骤(1)安仪:在控制点A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2)定向:后视(盘左瞄准)控制点B,度盘置零。第十五页,共四十三页。在立尺之前,立尺员应根据实地情况及本测站实测范围,选定立尺点,并与观测员、绘图员共同商定跑尺路线。然后依次将视距尺立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上。(3)立尺:立尺员把塔尺立到地形、地貌特征点上。第十六页,共四十三页。l(4)观测观测员转动经纬仪照准部,瞄准1点视距尺,读尺间隔、中丝读数v、竖盘读数及水平角β。同法观测2、3、…各点。第十七页,共四十三页。(5)记录与计算上丝下丝l2cosKlDviDtghH测点=H测站+h=HA+=H视+viDtgvDtg4第十八页,共四十三页。(6)展碎部点:在图纸上,按β、D,定出点1的位置。用量角器和三棱尺将碎部点的位置展绘在图纸上,并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