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定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常规性和程序性。它对新知识的学习、对新问题的解决有两面性,当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促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表现为积极的一面;当根据公式妨碍或干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表现为消极的一面。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而经验容易使他们养成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甚至误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突破能力,使他们摆脱思维的消极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消极影响。这种思维状态的存在,容易使学生盲目运用特定经验,照搬老一套方法,在碰到新情况、新题型时,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寻找不到解题的方法和对策。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因此,探索如何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地激活学生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语文学习中思维定势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1、对生字、词语理解不深不透,出现错漏。对于小学生而言,识记生字是学习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因为识记生字时,对生字、词语理解不透,出现“长字读一截,短字读一边”的现象。如“析”“折”“沂”,这三个字,字形相近,学生很容易记混淆了,都习惯性地将这三个字都读成“xī”或者都读成“zhé”,主要原因对这三个字的字义理解不透,如果细细分析一下,“析”字是木字旁的字,可以用来表示“分开、散开”的意思,还可以表示“分析”的意思,但是“折”是提手旁的字,那么“折”这个字就与手的的动作有关,常见的有“折断、折弯、曲折”的意思;“沂”字是有三点水旁的字,则与水有关,读“í”,可以组词沂河,沂蒙山等。类似的还有“沙”“秒”“吵”“抄”等,“沙”字是常见的生字,因此就有孩子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就将后面的三个字也都成“shā”的音了。2、受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影响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也会给语文学习带来影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称医生为“大夫(dàifū)”,久而久之,学生都会认记大夫(dàifū)这个读音,但是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中,就出现了“赵王封他为上大夫”的句子,这里面的“上大夫”读音应该是“shàngdàfū”,因为“大夫(dàfū)”是一种官职,在这里赵王不是封廉颇为“医生”,如果理解成医生,那就错误了。另外,日常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定势思维还有如:学生常在口头中说的“我走先”“我有听过这样的故事”等等,这种生活中的语言,学生会不自觉地写在了作文中,这就出现了语言逻辑上的错误。3、教师传授知识时,对某些方法的偏爱而造成绝对化,也是学生产生定势思维的重要原因。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由于教师个人的偏好,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如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很多老师习惯性地将老师的下水文或者优秀的例文读给孩子们听,并指出哪里好,为什么好,第一篇习作是这样指导的,第二篇习作也是这样来指导,第三篇,第四篇……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定势思维,知道读的文章就是好文章,那么我写作文,也像老师那样来写,于是在批改作文时,我们就发现一大批都是下水文或者例文的翻版作文,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自己的语言,失去了儿童作文应有的童真与童趣。4、审题不仔细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做题粗心马虎,这经常是我们批评孩子的主要原因。其实,有的时候,并不是孩子真的粗心,而是思维定势造成的。如,我们在平常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在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失魂落魄一如既往欢声笑语忐忑不安B得意扬扬大吃一惊来日方长喋喋不休C振耳欲聋聊胜于无破烂不堪毫无疑义但是在一次练习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请选择正确的一组在“()”里打“√”,错的把错别字改正在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