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论《边城》和谐的主题摘要:《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小说通过对山城茶峒中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在讴歌山城人“爱”与“美”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山城茶峒这个“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当时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和谐;人生形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实质上起源于沈从文对家乡劳动人民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起源于他对这些人命运的关切和思考,一句话,起源于对他那份炽烈的乡情。作者说过,触发他写《边城》的第一个动因,是他在山东崂山北溪水边所见到的一位乡村女子。那乡村女子带着孝,在水边为亡人“起水”。她为谁“起水”呢?孤单单一个人,那死者同她是什么关系呢?等等,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当然可以构想出一则故事来的,这是一种常见的事,不足为奇。可是,令人感兴趣的是那山东女子在作品中却变成了湘西的翠翠,而湘西泸溪绒线铺那位曾给少年时的沈从文极深印象的翠翠,却又在茶峒河边演出了一幕命运的悲剧作者想象和构思的过程是难于弄清楚了,但是,促成山东女子变成湘西翠翠的深刻原因却只能用沈从文怀乡情感来加以解答了。他要用这个故事来表现家乡曾有过的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意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并用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希望把家乡人那种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典范保留在自己作品中,为民族传统的优美品德的重造提供借鉴,为燃起青年们自尊和自信心提供帮助。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上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预料到整个民族在变动中带来的难于抵抗的灾难,以及在重重灾难中,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和新生!这,便是他的创作动机。作者还提到自己写那些人事的态度:“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3]而这一老老实实的态度,却使他一方面写了善,同时却又得写出这善的悲剧。在《水云》一文中,他说及自己《边城》:“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的寂寞。”[4]这善的悲剧,引起作者的痛苦,表现着他对家乡人命运的深情关切。作者曾明确地表述过自己写这作品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他说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一、健康和谐沈从文在小说《边城》构建了“茶峒”这样一个一尘不染的本原世界,这里的大自然俨然一个婴儿般纯净,它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健康的,并充满了朝气、活力与灵性的生命。沈从文在作品中强调这里的人们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