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册第六单元《长城》集体备课资料四年级语文主讲人:赵立波时间:地点:四年四班教室人员:五年组教师及教导主任。内容:《长城》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册教材也在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情分析】:1、四年级的学生不大会通过细致的阅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2、由于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等原因,对于古迹中蕴含的道理等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有较大困难。3、学生阅读经验、方法积累的还不多,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一些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如: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品词品句、边读边想象等。【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设计理念】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性,鼓起学生创新的勇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重点】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分析】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视频导入)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2、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及视频的感染下畅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3、观察欣赏,发展思维。(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结合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三、再读理解。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抓中心句)。2、初读、细读、品读中心句。3、引导学生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