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他们”一同成长【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由于家中父母外出打工赚钱而无暇顾及,也由于临时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以及社会上诸多不良因素影响等等方面,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多多……留守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行动起来,帮他们打下一个健康的人格基础。【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学校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我的标题中的“他们”就是指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从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眼里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他们因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里健康成长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家庭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摇篮。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一块基石,是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习惯对子女有着很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长应率先垂范,必须首先做到,使子女从小模仿家长好的做法和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更不能忽视,留守儿童的家长首先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不仅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除了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外,还应经常与孩子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其次要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夫妻双方同时外出务工,一定要选择文化素养较高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作为监护人。本人在村小从教3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强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吃饱喝足的爱,更需要的是心灵成长的爱。但是大多数爷爷奶奶因为“隔代亲”,忽略了这一点。记得一年级开学第一期,有一个“王文凯”同学进入了我的眼球。每天来学校,感觉他的状态比较怪,不爱说话,也不听老师的,完全是一种不在状态。后面我去他家家访,孩子见了我也是低着头。原来妈妈出去打工了,基本由爷爷奶奶照看。爸爸在家,可是只顾着做生意,孩子总日与动画片打交道,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后面孩子的妈妈回来了,孩子的状态让他感到十分惊讶,两年的时间孩子已经不会叫“妈妈”。时间是改变人的,不过孩子的妈妈后面经常与我联系,每天教孩子学习,经过一期,孩子已经变得比较乐观。这个孩子的蜕变让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总之家长要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渐领悟善恶、美丑和是非的界限,形成了最初的思想品德和心理,为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二、学校是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主阵地“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习较差,厌课逃课问题十分严重,缺乏亲情,心里障碍等。学校在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方面应担当“主角”:第一,学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上来,突出“以人为本”;第二,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尤其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教师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用品德感染学生,用言行引导学生。对留守儿童,老师要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我是一名农村小学老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对留守儿童倾注更多的爱,他们是可爱的,特别是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更多的是得不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所以学校教育这方面更加努力,耐心地教育好他们,让他们的人格得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