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主备人:代明桃教材分析:“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音调与物理的振动发声的那些因素有关2教学难点:了解音调的含义,能判断不同乐器发声的音调的高低;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皮尺、橡皮筋、瓶子和水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课前活动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听音乐、描述感受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需求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基础知识回答问题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声音的特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活动1: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思考、表述、讨论、对比、总结创设问题,引发学生表现欲和求知欲新课教学(师):问题设置、过程引导:(钢尺振动发声)1、钢尺是怎样发声的?2、把钢尺伸出的长度不一样多次拨动钢尺3、为什么要改变钢尺振动的长度多次实验?4、拨动钢尺时应注意哪些细节?三、活动2:用硬纸片分别快慢不同地划过梳子的齿,比较声音的音调(师):问题设置、过程引导: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2.用一张硬纸片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交流、讨论练习、交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通过学生切身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获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四、活动3:辨别不同发声体体的高低1.辨别不同发声体音调的高低;2.辨别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频率与人听觉关系矫正得知识的快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归纳1.声音的三要素:整理归扩展学生知识课堂小结响度、音调、音色。2.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3.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4、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5、人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6、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布置作业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练习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归纳能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