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分数与除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二、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三、教学过程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激情引入,自主建构。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课件出示复习题:20÷5=40÷5=3÷10=3÷7=29÷100=9÷13=师:大家观察这两组算式,两个数相除,商可能是什么数?商可能是整数,可能是小数,当结果除不尽时,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师:那么会不会任意两个数相除商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从而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1)出示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1÷3=1/3(个)答:每人分的1/3个。(2)出示例2: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参考答案:A.半块B.半块多C.一块——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最后展示分法一种是一个一个分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但都是3/4块)(3)课件展示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3块饼的1/4实际上是一块饼的3/4,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4)出示练习一。(生生合作完成。)练习一:(具体操作)A.把4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B.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C.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5)在教授完例1和例2,完成练习以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1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重点体会当得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的除数,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里有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3、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结合本书的重点,在有层次的练习中,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练习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组:7÷13=()/135/8=()÷()()÷9=5/()0.7÷2=m÷n=(n≠0)(0.7/2是可以转化为常见的分数。)B组:A.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B.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C.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3÷3=1(米)1÷3=1/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