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英萃中学向大孝《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江泽民同志在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谓动起来,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动腿。下面,我就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谈点个人的认识:一、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应是课堂施教的目标,不同的教学价值观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样停留在“传递知识”上,这种价值观必然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学生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和死记硬背的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等都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体,学生将从储存知识的容器中解放出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关心人类命运。二、构建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则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这就形成了教师本位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教转,教师占有知识,是课堂的主宰,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的讲授内容。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具有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学。所以,教师应是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述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依赖的朋友。三、重视教学的开放性和生动性第一:改革课堂教学的“三唯”现象,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案等材料具体规定了教师必须指导、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以及学生需要做出的各种反应。教师把教材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案中的提示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把预先设计的教案当作亦步亦趋的向导。对教师而言,它所做的不过是执行其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没有激情,没有创造和灵性,有的只是平铺直叙的重复活动。教学中的这种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地限制了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使人们无法感受到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予的个性生命价值,与此同时,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也加剧了这种“三唯现象”的严重程度。第二、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所谓开放性、生成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教学内容看,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书本,应向生活领域开放;二是从教学过程看,应该把学生看作开放性的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预定地看待学生的存在,否则,就会限定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引导学生反思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配置某种观点,学生再通过反思把这些观点内化,生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四、重视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第一,要放手发动学生,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教学方案;第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力争全员参加、全程参与;第三,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按照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第四,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应集中体现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五、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现在的学生是“两点一线”——家庭和学校,学校除吃饭、睡觉的时间外,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书本知识,很少与社会接触。然而,社会知识则是学生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学生若涉及面太窄,将来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过程就必然要长一些。事实上,许多书本知识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论证才能得以巩固。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接触社会发现差距,发现问题,诱发思考,并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