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备课1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教案教材总分析一、教材分析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二、总目标要求:1、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形成自我认同、自我悦纳的态度,积极进行自我概念与人格的建构。2、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事例,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理解,体谅他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3、肯定自己和班上每个同学都有学得好的经验,体验和共享学习成功的喜悦;知道成功的学习与个人多种良好素质的关系;获得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做学习小主人的经验与体会;体验时间的宝贵,逐步养成控制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4、懂得学习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做事进行学习,学习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初步养成多问、多想的思维习惯。5、感知各类社会性活动中存在规则,初步体会规则的双重作用,经验规则的制定与修改过程,初步树立公民意识与民主观念。6、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意义,懂得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家人、他人和公众带来伤害,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注意安全,平安回家。7、学习日常生活中安全使用水、电、火、煤气等的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健康安全地成长。8、提高分辨能力,不上当受骗,遇事多动脑筋,学会自护自救。不迷恋游戏厅、网吧,不进入对儿童有危险、有伤害的场所,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9、懂得“我”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初步理解什么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长辈的一些礼节。10、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关心和了解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长辈。1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长辈)的养育。1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第一单元“家庭、学校和社区”教材分析1二次备课2小学品德与社会第五册教案1.本单元以家庭、学校、社区这些学生生活学习的舞台为领域,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在对生活学习的认识和体验中,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和做事。2.在教材呈现上,尽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可以拓展的教学空间,力求能让学生和教材文本进行对话,并注意引导学生对家庭、学校、社区开展一些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调查、访问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认知和情感,改变以往课程中教师“讲教材”和学生“学教材”的情况。3.在课程设计上,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注意了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用自己的感知去体验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活。4.注意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与时空相结合,引申出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看问题的整体视野。5.由于本单元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第一个单元,因此,本单元学习的第一步,要就学习该门课程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第2页到第9页知识与技能: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