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树立怎样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教材观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很多问题仍感到困惑与茫然,特别感到新课程改革任务艰巨,课程内容密度大,有一定难度。新课程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改变过去大一统的没有个性的课程教学理念。那么我想最重要的是首先增添我们自身的储备,让自己厚重起来,再借鉴他人经验,然后充分结合自己本校的基本学情,摸索出一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兼具个性风格和学校特色的教学之路。教学上的改革就是要积极探索,重要的是积极投入的过程,是我们一路走来领略的风景,而非我们最后采到怎样的果子。无论我们最后采到怎样的果子,只要它是经过我们精心培育的,是我们和学生一起走来并逐级体验最终采摘到的都会是味道最香醇的果子。、那么当务之急,就应该不断为自己充电,充实自己的知识行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该补充哪些知识呢?又必须提升哪些能力呢?我想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在专业知识的行囊中添加新的理念我们每一个教师,都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应该说具有深厚的专业素养。然而面对时代的飞速发展、面对课程改革的形势,我们依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里主要需要添加的是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就品德这样的课程,知识面广,与生活联系密切,更需要教学理念的更新了,我们要根据当前世界教育的趋势转换角色,为我们的社会新课程教育生命注入新的血液。1、深谙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理解课程结构品德课程的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注重实际应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对新的理念,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记忆,要深入理解其实质,将它化作我们品德教师生命的血液,使我们的事业充满活力。我们要把握住课程结构的框架,使自己教学方向明确,便于系统规划教学内容,为学生规划出可行的学习的蓝图,更好的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2、明确课程目标,准确把握内容标准新的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本身,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课程修改中的课程目标的阐述,有针对性的对自己教学进行调整,明确目标。从宏观上把握新教材的框架设计初衷和培养目标,从微观上安排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能力要求,侧重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是课程标准中较为根本性的要求。3、树立新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课程管理者转变为课程组织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由解惑者变为创新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评价的仲裁者变为探究学习的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型教师,成为品德新课程的开发者、探索者。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强化学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潜能和独立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面对新的教材,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不能用传统的教材观去教新的教科书。只有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使品德课程的教学有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我们只是“教教材”而不尝试“用教材教”。虽然我们知道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但在操作中仍然以书本为本,不敢越雷池。如果我们仍然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新教材肯定“教”不完。我们应该从学生实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自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实际、学习过程状况出发尊重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二、在不断学习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新课程更呼唤具有创造性的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在终身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我们应该提升哪些能力呢?1、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