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感动》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的认同基础,是理想信念的聚合地和放射点。《身边的感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规定的目标和导向展开,在电视节目信息的传播中彰显出恒定的时代主题。电视人物专栏节目《身边的感动》以富有张力的影像真实地再现了理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图景:《好人甘金华》《草鞋书记杨善洲》《大山园丁侯万家》《我们的所长:祝建国》《大沙河摆渡工》《丈夫背上的乡村医生》《牟雪华:中国馆前的清洁工》……这些人物符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的精神长城。《身边的感动》在普通人物中确立了一种普遍认同的审美价值观,“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升华出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观念。”①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导向需要血肉鲜活的典型符号进行传承。在《身边的感动》中,既有冒死救人的消防战士,又有一心为民的共产党员;既有坚守清贫的人民教师,又有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既有善义之举的质朴农民,又有爱岗敬业的工人群众。这些普通人物在平凡中之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他们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他们以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诠释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积极的激励与感召作用,这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身边的感动》作为一个人物专栏节目,所选择的人物贴近现实生活,典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他们感人的事迹成为鲜活的教科书,使主流价值观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接受。美国学者g·格伯纳认为,电视媒介所形成的信息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受众的价值观。培养理论以“共识”为基点提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大体一致或接第1页共3页近的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这种共识是电视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电视工作者应该把高尚的道德符号根植于电视作品中,以生动具体的典型人物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世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群众,让人们在真善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获得启迪。电视节目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观众对作品的再度体验获得的。当观众以澎湃的激情观看节目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人物身上,在感人的场景下产生认同心理以及共鸣的审美效果。在《身边的感动》中充满了感人的画面与场景:《五岁女孩早当家》中的黄凤,由于家庭的变故,从五岁开始照顾瘫痪的父亲,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为爱坚守十一年》中的张玉华,照顾植物人妻子,用歌声唤醒知心爱人;《火中真情》中的王茂华,在大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救出六个孩子;《杜老师的故事》中的小学教师杜顺,以自己残疾的身躯在讲台上坚守十七年;农民工颜展红,一人打三份工,资助贫困学生五十多人。这些普通人的感人故事给观众留下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在对这些人物的认同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认同与共鸣是电视作品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引起众多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节目才能真正发挥认识、教育、审美的社会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与传播需要找到相应的叙事方式,从而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学者胡智峰指出,电视节目生产与传播在叙事层面应形成一定的模式与规范,进而提出电视节目应做到宣传话题化、话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情感化等,在主流文化价值的传播中彰显叙事审美的穿透力。宣传话题化是指,“电视节目进行宣传不能对报告文件照本宣科,而应想办法结合百姓生活的实际,转化、提炼出与百姓的兴趣点相吻合的、贴近百姓日常生活的、能够引发他们继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2}人物专栏《身边的感动》所选择的故事,多数是与观众密切相关的故事,人物生活在群众中间。他们中有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民众群体,他们的大爱与崇高满足了观众对崇真、尚善、向美的第2页共3页情感要求,从而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